胖子说中药---地黄
胖子说中药---地黄
《神农本草经》记载:
干地黄:又称“地髓”,味甘,寒,无毒。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地黄又称为“地髓”,为什么叫地髓?
据说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中下游一带瘟疫流行,无数老百姓因感染瘟疫而失去生命。当地的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这种药根块大而短,形状像山萝卜,颜微黄,口味发苦。送药人将此药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去采挖,用此药解救了百姓。
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发黄,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
地黄又叫地髓,是说吸收了地气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黄后,地就变苦了,把土地的精华物质都榨干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黄,必须等到至少八年后才能再种,如果接着种,种出来的地黄品质就不佳了。
由此可见地黄的作用应该非常强大,全是吸收了土地的营养成分!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地黄这味药。
鲜地黄
药学是干什么的
地黄按它从地里出来开始,分为三种: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
鲜地黄就是刚从地里出来的,有点白黄的,里面有汁液,能够清热、凉血、化瘀血、生新血,所以在吐血等等外感病、温病的时候,往往会用到鲜地黄。清朝的时候,很多
医家特别擅长使用鲜地黄,但是现在很难买到了。现代保鲜技术强了,我们反而不用鲜地黄了,实属可惜。其实在外感病、温病的时候用鲜地黄特别好,可以一边清热、一边滋阴、一边清除邪气,就托邪外出。因此神农本草经里说:生者,尤良就是这个意思。
干地黄(生地黄)
地黄给它弄干了以后叫生地,也就是干地黄,因此古代里的生地黄指得是鲜地黄,生地黄指得是干地黄,要有所区别。生地黄是滋阴凉血的,凉血作用很强。可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干地黄我们怎么理解?
1.主折跌绝筋:主治骨折跌打损伤,伤筋。说明生地黄(现今处方用名)具有活血祛瘀之功。但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只字未提,也就是说现今临床医师不了解或不认可其活血作用。然而中医临床用药历史证明,地黄确实可用于血瘀诸证。如《圣济总录》中所载“二黄丸”。生地黄二两,大黄二两,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丸,温酒送下,用于跌打损伤、瘀血在腹中,久不消。再如《太平圣惠方》骨折筋伤,跌扑疼痛,用生地黄捣烂,用醋熬令热,乘热敷患处,外以布包之,每日一次。
用生地黄跌打损伤,外用时用“鲜生地”疗效更佳,故《本经》言:“生者尤良。” 
2.伤中:伤及隔膜及内脏,也指损伤中焦脾胃之气。
3.逐血痹:
血痹,为身体局部麻痹、疼痛的一类内伤痛证,主要症状为身体麻木,游走性痹痛。这种麻木既可由血虚所致,也可由血瘀所致。生地黄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所以无论何种血痹均可使用生地黄来。临床上用生地黄配伍他药,用以小儿麻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周围神经麻痹、硬皮病(皮痹)、雷诺病等,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经》言生地黄治痹症,是取其活血之功。现代中医学认为,生地黄更多地被用于湿热痹。国内不少医者认为,风湿热痹在活动期血沉较快时,患者服用大剂量生地黄,其血沉的改善明显而迅速。
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常用大剂量生地黄炖猪蹄风湿性关节痛及坐骨神经痛等与瘀血阻滞有密切相关的疾病。近年来有不少报道用大剂量鲜地黄或生地黄配伍其他药物,老年人腰腿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4.填骨髓,长肌肉:有健髓强筋的作用
5.作汤,除寒热,积聚。入汤剂,地黄可以除身体寒热邪气,腹内结块的病症,都说明了生地可以清热凉血,活血。
熟地黄
熟地黄,神农时期并没有提及,然而今天重要的就是了解熟地黄,能把土地的精髓都吸光的地黄肯定还有其强大的功能。
熟地黄一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后经历代医家发展,熟地的炮制不断发展,药效不断完善,到了李时珍时期,熟地的炮制标准基本成型,《本草纲目》记载: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曝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曝),如此九蒸九(曝)乃止。
到了现代,熟地经过如此工序的熟地已经相对少了,都是高压锅一锅焖了,实属可惜!
熟地黄作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为什么值得重点关注呢,因为它是滋补肾精的主药,尤得后世医家的青睐。
过去道家经常把熟地和山药熬在一起,所以道家经常使用熟地黄,但凡和道家有联系的医生,比如陈士铎、傅青主、张景岳,这都是道家学派的,他们都特别擅长使用熟地,尤其明代的张景岳,外号叫“张熟地”,他认为在人虚的时候必须给补足了,这人才能抗邪,所以会使用熟地。
而清代医家张锡纯也对熟地尤为推崇。
他认为熟地治阴虚发热,阴虚不能纳气,作喘,痨瘵(zhài)咳嗽(就是结核病,),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积成水肿(肾虚导致的水肿),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张锡纯认为只要是阴虚,各脏腑阴虚它都能补。
张锡纯年轻的时候清代还没有覆灭,他到天津去应试,考科举,到一个当官的家里面去喝酒。他家有一个女仆人,三十多岁得温病,就是外感的热症,十多天了,病得特别重,病势垂危,到什么程度?当时这人可能觉得要不行了,就想把她抬到外面去,死别死在家里,抬到闲着的房子里,办丧事好办。
当时还没有抬,吃饭的时候同桌一个朋友叫贾佩卿,一听说你们府上有仆人病这么重,我们张锡纯懂医,张锡纯来给看看,结果这一看什么情况?昼夜泄泻,就是腹泻,白天晚上泻,昏不知人,这人基本上喊她已经不知道答应了,病得非常重了,呼之不应。这人眼睛不动弹,说明病得已经很重了。一摸脉,“数至七至”,脉跳得非常快,一呼一吸之间七至。“按之即无”,一按这个脉就没有了,那么怎么办?
遂用熟地黄二两,大补肾精,生山药(干山药片)一两,白芍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碗,一点点给她喝,结果喝完这一服药以后,这个患者身体居然就好过来了。
书里写的是尽剂而愈,也就是说这个药喝下去,这个人就缓过来了,不泄泻了,神情也缓过来了,这个人居然就此好了。
这了不得,这么重的病这么快就好了?因为张锡纯认症准确,认为她现在没什么邪气了,就是虚的。正气消耗殆尽,所以熟地二两,下去赶快大补肾精,然后生山药补脾,杭芍敛肝、柔肝。这个方子里最主要的药,是熟地黄和山药。山药我们迟点再为大家介绍,也是一个相当有故事的一味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