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一)旧石器时代:以 、 、山顶洞人等为代表。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 经济,以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 文化、大汶口文化、 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同时,生产力发展, 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
1.经济: 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
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 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商代的 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西周推行 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 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紧密结合、以 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 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 、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出现, 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 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推行 ,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 ”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 建立的大变革时代。 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 ”阶层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变法图强,打击了旧氏贵族,推动了社会转型。 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推动民族交融。
3.思想:出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四、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1.经济:秦代统一货币与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采用重农抑商措施,农业恢复发展,出现“ ”。汉武帝时,改革币制,颁行五铢钱,实行 ,设立平准均输,推行算缗告缗,加强经济统制。东汉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出现“ ”。
2.政治:秦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局面,建立 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与
中国历史知识制;地方上全面推行 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下降。汉代时汉承秦制,地方上实行 制,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 ”,解决了王国问题;设立 制,加强君主专制;设立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开拓疆域,对匈奴用兵,设立河西四郡;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东汉中后期, 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地方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国家陷入动乱与分裂。秦汉时期,以 为选官制度,注重 与才学。
3.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实质是文化专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学的 地位。文化成就灿烂辉煌,史学上司马迁著《 》,班固撰《汉书》,文学上以 和乐府诗为主要成就,科技上以《 》、《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 等为代表。 传入,道教产生。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1.经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致使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充足的劳动力,
促进江左(江南)的土地开发, 开始南移;北魏 改革,实行均田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期,实行 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政治:战争频繁,政权更迭,国家分裂,南北对峙,大一统局面遭到破坏。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以 制为选官制度。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时门阀政治达到顶峰,士族享有特殊地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进行 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3.思想文化:国家分裂动乱,传统价值体系崩溃。 盛行并渐趋本土化,道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 地位。文学上以建安文学、 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为代表;书法上隶书、草书、行书及楷书等书体完备, 被称为“书圣”;绘画追求 ;科技上以《 》《禹贡地域图》为代表;中外交流加强,如名僧法显西行至天竺。
六、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79)
1.经济:隋初出现“开皇之治”;隋朝 ,贯通南北,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时,吸取前朝速亡教训,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 ”;武则天承上启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选贤举能,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唐初实行租庸调制,保障了财政收入。唐德宗时实行 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政治:杨坚建隋,结束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行政机构上实行 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标志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成熟。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社会向学风气浓厚,促进了 ,扩大了统治基础。唐后期藩镇割据,发生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北方出现五代,南方建立九国。
3.思想文化:思想领域出现“ ”趋势,统治者提倡尊道、崇儒、礼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文学上,诗歌高度繁荣;书法上以 、柳公权为代表;绘画上宗教气息浓厚;科技上以雕版印刷术、《千金方》《唐本草》为代表;对外交流上,高僧玄奘西行。
七、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
1.经济:宋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市的经济功能超过政治功能;商业活动突破;手工
业方面,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青花瓷;政权之间设置 ,民间贸易活跃;出现经济作物的专业种植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南方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南北的文化格局,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
2.政治:北方少数民族活跃,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对峙,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北宋时分化相权,设 、枢密院、三司使,加强皇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另设 制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辽朝实行 制和四时捺钵,因俗而治;西夏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体制;金朝实行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金世宗时期出现“大定之治”。元代地方上实行 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上实行“四等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3.思想文化:宋代儒学家吸收佛道因素改造儒学,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在南宋时期确立正统地位,使儒学思辨化、 化、世俗化。市井文化兴起,贵族文化向 文化转变。文学上宋词繁荣,元以杂剧为代表,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就;科技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基本成熟;雕版印刷术普及,毕昇发明 术;沈括著《 》,郭守敬订《授时历》,王祯编《农书》。
4.社会变化:宋代社会发生了新变化, 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八、明清时期(1368—1840)
1.经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新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影响了中国的饮食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明代中叶产生新的生产关系—— ,但发展缓慢;明后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成区域性商人体—— ;区域性长途贩运发达;农产品 化趋势增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朱仙、汉口、景德、佛山)。但总体上,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2.政治: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 ,是 的产物;东厂、锦衣卫的设立,加大了官民的政治压力;上,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藏族地区设行都指挥使司,设 管理东北地区,册封鞑靼首领等。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 达到顶峰,表明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衰落。对外关系上,郑成功收复台湾,反抗殖民主义者;康熙年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双方国界。平定蒙古族准噶
尔部与维吾尔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 管理新疆;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设 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事务。总之,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3.思想文化:王阳明将儒学从理学发展到“心学”,提出“ ”、“发明本心”、“知行合一”等。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 ”、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具备非正统、反封建、带有传统民本思想彩的特点,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的时代需求,影响深远。但没有提出新的制度构想,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撼动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同时,理学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大兴,以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文学艺术上,小说通俗易懂,取得非凡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表现出平民化、 趋势。科技上,进入传统科学技术的 时期,但始终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能转变为近代科学,根本原因是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