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
**学院2011级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纳西族史称 摩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关键词纳西族 东巴文化
你可能见过都市的繁华,却可能没有领略过丽江古城的娴静,你可能惊叹现代城市建筑的宏大,却可能没有体验过纳西族民居的精巧与典雅;你可能沉醉于嘉年华活动的狂欢,却不知道摩梭风情的奇异、东巴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将告诉你一个丽江,告诉你一个民族
纳西族史称 摩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舞蹈“纳西族作为本民族
的统一族称。先秦时期,纳西族先民白狼夷就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区。公元3世纪,纳西族先民摩沙夷在川西形成狼岑、槃木部落,势力较强大。7世纪以后,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磨些蛮,分布范围较广。8世纪以后集居在丽江一带。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和西藏的芒康县。丽江一直是纳西族生存繁衍的家园,是纳西文化孕育发展的温床。
以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一、东巴象形文字与东巴经
(一)文字简况
在纳西族地区流传着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纳西语叫“东巴特额”,汉语称东巴文,另一种是标音的音节文字,纳西语叫“哥巴特额”,汉语称哥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形态较为原始的文字,董作宾认为:“严格说起来,与其说它是文字,不如说它是图画,它实在只是介于文字与图画质监的绘画文字。”这种文字的原始特征,除了字
符结构的原始古朴之外,主要表现为它记录语音的不完整性。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东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但文学家们发现,那时它已经是摆脱了原始状态,而步入成熟的文字阶段了,也就是说,它已经没有省略记词的情况。从这个在方面看,东巴文比甲骨文更为原始,因而也具有更深的潜在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由于东巴教文化的原始属性,存在着不同地区的东所书写的现象。如写飞禽走兽的字,老东巴(祭司)们有时画一个头,突出其“显著特征”,便是表示某禽某兽的词;有时老东巴(祭司)兴致上来,便画飞禽走兽的全身,或有其他的增删,等等。东巴文的形态虽然较原始,但它并非已死的文字,相反,它仍能被纳西东巴释读和运用,因此它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经书非常多,现存的二万余卷经书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用东巴文写成的,它不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宝贵材料,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古文字学和普通语言学方面的借鉴。
哥巴文是一种由简单笔画写成的文字,其特点是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文字形体繁多,因地因人而异,随意性很大,同时哥巴文标音不标调,多同字异义,识读较为困难,用哥巴文书写的经典很少,只有几百册,大多数的情况是东巴文的经书里混用少量的哥巴文,有时候哥巴文也可以作为字符参与造字。
(二)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文,即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的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 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但是每个图形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线条和笔法,有了固定的读音,已经成为表示语言里某个字、词的符号。显而易见,它是介乎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符号。
关于东巴文的创制,难以确考。只有一些无从稽考的创制者的传说,一说是"腊依本梭"(意为神的三兄弟);一说是木氏祖先麦宗;一说是居住在中甸白地的圣人劳迪般独„„实际上,东巴文的创制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从最初刻画在木石上的单一的或少量的记号图像,发展到大量的、约定俗成的一批相对固定的图像符号,到能应用更多的图像符号记载复杂的事件,直到最后能书写记载长篇著作,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只能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劳动的结晶。
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与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东巴象形方案是处于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阶段的纳西族文字,作为不太成熟文字中的异写字,不一定是从繁到简,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讲求的是视角效果。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文字分正面和侧面,便如表现房子和人的文字大都是正面,表现飞禽的大都是侧面。也有从物象的整体或局部表现的文字,例如表现动物形状的文字,有时画出动物的整体,有时又以局部特征加以书写。实际上,同一个文字往往有几种变化的写法。既有正面,又有侧面;有时整体,有时局部。
很多东巴象形文字在书写运用过程中,处于比较随意的状况,一篇经文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字体,允许有繁简不同的变化。因此东巴象形文中的异写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异写字的数量没有限制。少则两种,表明其比较固定,有较强的文字性质,例如“看”字,核心是眼睛。多达10余种,这类异写字的具像感觉极强,表现出其文字的图画性质,例如“马”字,可以画出10余种不同的形状,它的显著标识是头部。异写字的特征或轮廓大致相同,“看”的特征是眼睛,“马”的轮廓是头部。基本特征或轮廓的存在是辨认文字的基础,不至于引起混淆。
其次,异写字的繁简程度不一。有的异写字繁简程度相关甚大,例如表现狮子的形象字,简单的是强调“显著特征”的头部,几笔写完;繁写的则是具有写实绘画特征的全身像,书写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绘画经验。有的区别仅仅是一点一画或是线条的曲直,例如“蕨菜”字,初长出来是一根独苗,长大的带有两点嫩芽,再长高则叶子卷曲。“风”字,一种是三根横线,另一种是三根波浪线。也有的以是否标注读音作为懂写字的区别,例如,“深山”字,一种是在半圆圈上附三棵青草,另一种是在此形体旁或里面注上读音。
第三,同一篇经文可以用多种异写字书写。经文的书写讲究美观,不仅单字要写得流畅形象、符合规范,页面上字形的布局也要繁简相宜、位置团协调。看上去要给人一种平面布局的美感,就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异写字起到了用繁简调节项面的构图的作用。
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东巴象形文异写字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分析,可以挖寻到产生类似异写字的土壤:
1、局住地区的不同。文字既不是一时发明,也不是一地创制。先民们居住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生活环境的印象,象形字中表现热带飞禽动物的异写字很多,例如大象、孔雀,说明纳西古人曾经生活在热带地区,后来迁徙到丽江(不排除丽江发生气候变化的可能)。
尽管是同一事物,不同地方观察到的形状也互不相同。“森林”的异写字形,从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松林片区”到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的“松栗混杂片区”,然后有生长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杉、松、栗、竹混杂片区”表现了不同海拔地区的植物情况。古纳西古人从不同地点和时间观察事物得到不同的视觉形状,创造出了众多的异写字。
2、东巴经书讲究书写的美感。书写格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页经书横向书写,一般从上到下分为三行,第一行有若干格子,分格起到标点断句的作用。段落以线条隔开,用格中的数个象形字表现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用5个字符表示10个音节,有的用8个字符表示40个音节,用数个象形字组成一个表达单位,文字研究都称之为“语段文字”。每一格子中所分布的文字就像汉文字幅。字与字的间隔距离和笔划长短都影响着字幅的构图与美观度。东巴经的书写讲究文字布局。把文字的繁简结构纳入有机的页面安排之中,使之产生图画的优美构图效果。这种书写格式给异写字留下了广阔的运用空间。
3、东巴字书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东巴(祭司)是不脱产的宗教活动者,传承地点多在火塘边或放牧牧畜的高山上,想起来拿起木棍可以在地上勾勒数笔,有兴致可以坐下来圈圈点点。时间充裕可以细匠描,时间不够可以简写。木棍是天然的笔,地面是现成的纸。
在大自然里“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无处不是学习的场所。东巴(祭司)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异写字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描绘出同一事物的不同形状,创制了众多的异写字。
4、高山河流的阻隔,造成相对隔绝的社会状态。纳西族分居在高山河谷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使用的文字带有地域的特性。鸣音乡的经书中繁体字较少,鲁甸乡的经书中繁体字较多。究其原因,鲁甸乡与藏民族接触的机会多,受到藏族宗教唐卡画技的强烈影响,故表现在画幛的细描和经收的书写上,两个地区封面的装饰性画法的区别更为明显。历史上,两乡之间有数座高山相隔,走路尚需要六七天时间。由此限制了两地东巴互相交流,形成了各自的书写风格,使之保存下了很多异写字。
5、一个称职东巴(祭司)的标准。一个有威望的东巴必须能读、能写、能画、能跳,而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写能画,画主要是指绘制用于祭祀的木牌画。木牌长约1尺5寸,宽约7寸,把神鬼、供品和动物画在木牌上,故称为木牌画。这些木牌画插在祭场上,置于千百个参祭者的视线之中,如画工不精,会受到其他东巴(祭司)和参祭者的非议和嘲笑,故画者不敢有所怠慢。再者,面对鬼神世界,作为人神的中介更不敢精心大意,唯恐得罪了鬼神。
每一次仪式,对东巴(祭司)的画技是一次严格的考察,所以促使东巴们用写实的方式精心绘木牌。木牌画是运用细描方式,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整体形象往往被移植到经书的页面上。可以说,书写经书和描画木牌是相辅相成的。这一基本要求保存和促进了异写字的流传。
(二)东巴经
东巴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其中,互不雷同的书目约有1500多册卷,计1000余万字。有一万多本已于建国前流散到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奥地利等国,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博物馆就藏有4000余册。
做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祭短鬼、退口舌是非、驱瘟神、占
卜、道场规程、零杂经等24类。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广博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
二、东巴舞
(一)概述
东巴舞来源于古代纳西言辞的社会生活,不少动作都是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的,形象十分生动。 东巴舞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教经典中有专门记述东巴舞的舞谱《舞蹈教材》和《舞蹈来历》,这两部教程称为“蹉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舞蹈的调式。详细记录了60多人舞蹈的跳法。
《东巴舞蹈》具体记述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等等,是世界上唯一
的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古代舞谱。《东巴舞蹈》是研究人类原始舞蹈的起源和早期舞谱形成的极难得的经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