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重点
一. 名词解释
1. 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2. 曲子:宋代曲子是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宋代曲子来源有两个,一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创作方法太多是依乐填词,二是首创新曲,称为“自度曲”和“自制曲”,宋代曲子的体裁主要有令、帽、引、近、序、歌头等,根据表演方式,音乐风格、体裁的不同分为“小唱”“吟叫”和“嘌唱”。
3. 姜夔: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着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4. 诸宫调北宋时期,在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新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诸宫调。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
5. “潇湘水云”:《潇湘水云》南宋琴家郭,浙派,借咏水光之影来表达无兵南侵,民族危机之情。
6. 蔡元定十八律: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每一变律比本律高一个“古代音差”。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凋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乐器制造的困难,仍未能应用于音乐实践。
7. 朱载育: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朱载培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着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
8. 工尺谱: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源于唐代的燕乐半字谱,由于流行地域和乐种的不同而有多种记谱方式和唱名。首调唱名法。常用的工尺谱调门称为“工尺七调”。
9. 上海大同乐会:新型音乐社团。1920年成立于上海,创办人是郑瑾文。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促进世界大同音乐的实现,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后来转向以演习我国民间丝竹乐为主,培养了一批民乐人才,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在乐器改革方面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10. 北京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团。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1. 国立音专:我国近代着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
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12. 民歌研究会:
13. 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团结了大量进步的音乐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并在众歌曲的创作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对当时的现实斗争和其后的新音乐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简答题
1. 魏良辅昆山腔的改革:昆山腔改革:明代民间艺人魏良辅改革,将昆山土戏改革为“水磨腔”,新腔清柔婉转,焕然一新,在改革唱腔的同时,丰富了乐队的配置。
2. 四大声腔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腔.这些声腔的兴起,极大地繁荣了当时戏曲音乐舞台,使明清戏曲继宋元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海盐腔是产生于浙江海盐的明代戏曲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弋阳腔是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腔、高腔,明清时广泛流传,遍及北京、南京、安徽、湖南、福建、两广、贵州、云南等地,在一段时期里和海盐腔并驾齐驱,各霸一方。弋阳腔与各地的民间音乐、方言戏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对后来各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久不衰,仍是现在川剧、湘剧、徽剧、婺剧、赣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声腔。余姚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也曾经是当时重要的戏曲声腔。昆山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又称昆腔、昆曲。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居于太仓的魏良辅历经十年,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等人广泛吸收了海盐、弋阳等声腔的特点,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跃居其它三种声腔之上,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3. 姜夔及其作品: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姜
夔的音乐才能在宋词创作方面得到了突出体现。宋词也称曲子,是由民歌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歌词是长短句。宋代曲子之盛,涌现出了上到皇帝、下至百姓的大量词家,在社会上形成了写词唱曲的风气,一些着名词人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姜夔少年即以诗词闻名,词中始终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思。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忧郁凄凉是其主要风格。姜夔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精通音律,能吹箫、弹琴,还曾对古乐调进行考证。姜夔在音乐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歌曲的创作,现存《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作品,是我们唯一见到的能真实反映宋代词乐原貌的歌曲,价值十分珍贵。该书是词曲专集,共收录了十七首词曲,整体看来,姜夔的歌曲词曲结合紧密,音乐委婉动听,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显示了姜夔高超的作词、作曲技巧。其中《扬州慢》、《杏花天影》等代表作堪称歌曲中的杰作,至今仍在广为传唱。
4. 郭沔(mian)和他的潇湘水云:郭沔:(约1190~1260)南宋琴家。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着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
始人。
5. 诸宫调:宋金元时期大型说唱艺术,由北宋艺人孔三传所创,其歌唱部分有多种宫调不同曲牌所构成并有说白,用以长篇故事,其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以及流行的俗曲等。伴奏乐器,宋时用鼓、拍板、笛。金元时期用锣、拍板、笛也有用弦乐伴奏的,其体制宏大、音乐丰富。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戏曲说唱的发展影响很大。显存最完整的作品有:《张素状元》《西厢记》。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
6. 木卡姆:
7. 萧友梅:(1884-1940),中国现代音乐教学家,作曲家。出生于广东香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1901年去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9年回国,1912年到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创作特点是旋律进行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教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
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小提琴教科书”等,着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中国历代音乐概略”等学术论着,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