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江《青春舞曲》改编与创新
胡廷江《青春舞曲》改编与创新古诗词改编的歌曲
作者:***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4期
        【摘要】《青春舞曲》,王洛宾先生于1939年,在对中国西部音乐整理时,发现此曲后并将其改编完成,《青春舞曲》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深受人们的青睐,节奏活泼、轻盈,采用4/4拍,十六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节奏的相互律动,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勃勃生机之象。胡廷江在改编创作上,既保持了原作品的经典旋律,又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使原作品焕然一新。
        【关键词】《青春舞曲》;王洛宾;胡廷江
        一、创作取材及定位
        改编版的《青春舞曲》,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新疆风味的民歌,原作由王洛宾先生所创。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新疆人民能歌善舞,又被称为“歌舞之乡”。《青春舞曲》旋律鲜明,节奏欢快,歌词上采取了“鱼咬尾”的写作手法,是新疆民歌固有的特。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
        中国的诗歌韵律与《青春舞曲》曲调的编排有相同之处,诗歌的押韵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双句都押韵,一种是最后一字的押韵。
        王洛宾先生受到古诗词的影响,词曲结合的同时,并受到形式自律论的影响,注重语言的线条美,强调语言的自身美。王洛宾注重音乐部分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的美。
        《青春舞曲》,歌词短小精悍,“太阳下山”与“花儿谢了”,采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虽然重复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但突出了它们的共性。歌词上的不断重复听众觉得乏味,但这同样是中国民歌的一大特点。重复的力量,不仅让人感觉歌词并没有多余,更让人感觉到歌曲音韵上的通俗、易唱。
        在民歌写作上,音乐家虽然没有文人笔下华丽的辞藻,但纯朴的音乐旋律、明朗的节奏音型成为了民歌文化上的一大特点,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正是这样音乐的表达,才使民歌得以流传。
        胡廷江喜爱写春、写景、写人,《青春舞曲》的改编是他对王洛宾先生的致敬,是对民族音乐的致敬,是对富裕辽阔的新疆的致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