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它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味,广袤深邃的意境,成为小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本文针对当前学生对流行文化趋之若鹜,却对祖国的传统古诗词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进行分析,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特点,通过新颖的导入和开展竞赛类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故事,歌曲,图画,情景表演等提高诵读效果,尽量改变以往教学中“读—理解-背诵”的三部曲教学模式,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最佳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学习 现状分析 教学策略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表意,诗传情,它就像是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似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它更以其精炼含蓄的语言,变化无穷的押韵,给我们营造了一幅幅生动的情景,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刻画了一缕缕缠绵的情感,千百年来在文学史上岿然不倒。
著名作家刘梦溪先生在《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一文中谈到:“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
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在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由此可见,古诗词的熏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更多的文化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对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对影视明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对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无穷”的古诗词不“感冒”呢?
一、小学古诗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一)古诗学习兴趣
(表1)
学 生 | 年级 | 人 数(人) | 很有兴趣(人) | 比例(%) | 有一定兴趣(人) | 比例(%) | 无兴趣(人) | 比例(%) |
二 | 120 | 67 | 55.8 | 50 | 41.7 | 3 | 2.5 | |
四 | 120 | 47 | 39.2 | 66 | 55 | 7 | 5.8 | |
六 | 120 | 42 | 35 | 68 | 56.7 | 10 | 8.3 | |
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2)
原因 | 增长 知识 | 词句好 | 有趣 | 很美 | 含义 深刻 | 读背 上口 | 陶冶 情操 | 长大想做诗人 |
人数(人) | 139 | 32 | 30 | 27 | 23 | 22 | 15 | 6 |
比例(%) | 38.6 | 8.9 | 8.3 | 7.5 | 6.4 | 6.1 | 4.2 | 1.7 |
(二)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古诗教学现状不甚理想,原因何在?目前常见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有以下几种误区:
1.重应试,填充式教学: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加上如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节课甚至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比如诗人的生平,题目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把该讲的不该讲的,一古脑的倒给学生,也不
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只是一味的强调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方法,不但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老师也累得够呛。
2.重问题,提问式教学:有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他忽略了古诗这一独特的文体,整堂课下来,只是不停地提问,让学生不停地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一个个提炼出来的问题,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学生领悟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冰山一角。
3.重自我,演讲式教学:有些老师习惯性的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滔滔不绝的表演着,并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一节课下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个性的时间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
4.重背诵,困惑式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老师不注重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书本上的注释,在草率的读过几遍古诗词后,能用自己的话来陈述诗句的意思,然后就要求学生反复地读,死记硬背,对于古诗中的知识点置之
不顾。这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边背边忘或默写出来的诗因为不理解而出现许多的错别字。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A导入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它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够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使学生处于“我要学”的心境下开始新的学习,因此,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语言、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开头,尽快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走进作品,走近作者。
如教杜甫的《登高》,可以如是导入:“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海中幻化成生动逼真的电影画面,好吗?”待同学们闭上眼睛之后,教师便满怀感情地开始讲述。
一千两百多年前,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两眼浑浊,蓬头垢面。重阳节,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穷愁潦倒,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这位老人就是杜甫。面对万 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他百感千愁上心头,吟出一首诗,名曰《登高》。
至此,同学们激情涌动,进入了诗境。
B.竞赛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求就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班中举行“诗的故事,诗坛趣事以及天
天来背诗,见面送一诗,串联一组诗“的活动,并给表现好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可以参考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资料。这样同学们积极踊跃,各显神通,让他们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同时,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参与的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C.建立新的评价奖励机制:新课标突出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赏识, 所以,在教学现状中,有些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评价落实了以鼓励为主的理念,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律概以“很好”、“不错”的笼统语言作些模糊评价。诚然,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正面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但正所谓“过犹不及”,毫无原则的“过多的夸奖和一味惩罚一样都起不到积极的鼓舞作用”。 因此只有多包含纠错的赞赏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改正的方向,从而在评价中获得进步,这样的评价也才能发挥评价的判断与提升的建构功能。除了用语言评价,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抚摸、拉手等都是很好的暗示性激励评
2)多种学科结合,让学生读出古诗情感
A.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或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女小组对读;或让小老师领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准备与朗读作品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进行配乐朗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读了几遍后,部分学生能达到背诵程度。再互相练习、试背,更多同学能背诵,学起来较轻松。“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另外在诵读过程中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学生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B.把故事加入诵读中: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一般来说,每一首古诗文都会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将凝练、优美的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效率。如教学《小儿垂钓》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认真
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惊跑了鱼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相信这样一定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去。
C.把歌曲带入诵读中: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当下,很多诗歌被直接谱成曲子,如咏鹅》、《春晓》、《游子吟》、《静夜思》、《明日歌》、《村居》、《满江红》、《清明》、《江南》、《悯农》。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被改写成曲子,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唱那些由古诗词改编成的歌曲,不仅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进入到古诗与歌曲营造的情景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感情美,受到心灵的熏陶,加强了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D.把图画带入诵读中: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中具有诗的情趣,因此,我们可以把绘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将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如《咏鹅》,可以一边用谜语讲述,一边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粉笔淡淡地点
出雪白的鹅毛,红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
另外,诗配画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可定期地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并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诗意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诗画结合,相映成趣,每个星期组织一次评比展览活动,让他们可以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用稚嫩的手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
E.把情景表演带入诵读中: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一组学生这样表演《赠汪伦》:两个学生扮演船公,一个学生扮演李白。李白跳到船上,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的声音。李白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学生扮演汪伦,两个学生扮演仆人。他们一边拍着手,一边用脚打着节
拍过来了。李白与汪伦拥抱,李白说:“兄弟,多保重啊!”汪伦洒泪说:今日相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独坐敬亭山》可以这样设计:一排学生手牵手高高举起,扮成敬亭山。一个学生扮演李白,边吟诵诗歌边表演。吟到“众鸟高飞尽”时,一学生扮演众鸟展翅飞翔上台,一眨眼就飞得无影无踪了。吟到“孤云独去闲”时,一个学生扮演孤云独自在飞来飞去。李白面对着敬亭山,久久地看着,若有所思……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