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
作者:孙骈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
作者:孙骈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歌曲形式相交融的产物,是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性的音乐所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歌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的音乐品种,其音乐创作在一开始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地影响。研究古诗词的发展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也可以使中外文化更好的交融,这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特点
作者简介:孙骈,男,1978年9月出生,江苏泗洪人。1997年7月年江苏省教育学院音乐系毕业,本科学历,1997年8月到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工作至今,中级职称,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14-01
艺术歌曲是一种特殊的声乐体裁,这一声乐体裁最早产生于德奥,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物。在西方音乐中,艺术歌曲是指“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一种歌曲,它的产生首先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大量出现,它是一种特殊的声乐体裁,是当时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很强。古诗词改编的歌曲”【1】
(一)题材特点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大多由古诗词直接谱曲。我国第一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青主的《大江东去》,取材于宋代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他创作的《我住长江头》取材于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还有黎英海的《春晓》、《枫桥夜泊》,刘雪庵的《红豆词》等。这类创作方式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占主要部分,有的根据民间乐曲与古诗词融合进行再创作,通过众即兴创作、口耳相传流传下来,代表作有《阳关三叠》和《关山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