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药一体论(右关脾胃脉)
脉法药一体论(右关脾胃脉)
前面一讲我们主要讲了右寸肺脉,这一讲我们讲右关脾胃脉。
扶阳医学脉法体系中,脾胃的病脉大体是~紧脉、弱脉、滑脉、湿滞脉和气滞脉。
现在呢,我们就从脾的生理入手,分析一下脾所主的病症,再抓住几个常见的脉象和常用的药,谈一谈右关脾胃脉的脉法药对应关系。
第一组:苍白术、茯苓、藿香
脾胃脉最常见的病脉是紧脉、湿滞脉、气滞脉、滑脉和弱脉。这一组我们重点讲术,茯苓和藿香。
术呢又分为苍术和白术
苍术可以透达开通表里,常用于袪表湿。所以我们的脉诀里有一句话,叫做伤寒无汗用苍术,也就是用苍术加生陈皮可以发汗,相当于《伤寒论》里的麻黄汤法。阳虚证且太阳实证无汗之际,感受寒邪而表热,营卫之气不得畅达体表,致中焦升机降机多有不和
,则要用到苍术。
白术与苍术这两味药都是扶阳立法里的基本药物,苍术与白术两者的区别是:
苍术祛表湿,白术祛里湿;
苍术加生陈皮发汗,相当于麻黄汤法;
白术加淫羊藿敛汗,相当于桂枝汤法。
如果脾脉湿滞,可以用白术加茯苓祛湿。
患者腿肿,也可以用茯苓利小便,从而使天气下而为雨,有利于消除腿肿。
白术虽为坤顺之体,但其具有乾健之用,也就是说白术具备乾坤二性。在后天八卦里,坤土为脾,乾金为肠,故白术既能合于脾,又能通于肠。所以,白术既补脾之膏油,又能利水主升发而通二便,故卢太师曰“白术为补脾之正药,主运中宫,崇土燥土泄湿”,这里讲泄湿,自然是排泄。
白术,气味微辛气平,益土补虚建中,燥土泄湿。通脾胃,理中宫,调运化,转枢纽,化浊为清,引阴交阳,使中宫之气机上交于雾露,下交于决渎,清浊可分,升降得灵,三焦得其畅通,内外得其安和,百脉得其调顺,肌腠得其均润,气血得其光滑。唯健脾强胃,先后永固,助生生化化之良品也)。内能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在扶阳立法里常常要用到苍术和白术呢?这是由扶阳医学的立法基础决定的。桂枝法也好,附子法也好,其立法基础都是抓住了脾和肺这两个点,抓住足太阴和手太阴进行了基本组方的构建。我们来看看十二辟卦扶阳图,临卦和遁卦分别对应着脾与肺,与十二地支的丑和未相对应,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里所说:“丑未之上,太阴主之”。这个太阴既包涵足太阴也包涵手太阴,也就是脾和肺,所以桂枝法、附子法的基本方里,我们都选用了白术或苍术。
在桂枝法和桂附法里,其基本法结构里都有白术和桂枝。由于桂枝生离火而振奋心阳,火旺生土而得燥,燥能渗湿,气化增强之后自然可以宣畅升降之机,故卢太师曰:白术得桂枝尖,化气燥土,泄湿宣中。所以桂枝加白术的作用就是化气燥土,桂枝化气,白术燥土。
白术常常与利湿药配合使用,比如白术与茯苓、法夏的配合。白术燥土,茯苓利水,故卢太师曰白术得茯苓燥土行水;又由于燥静则去风,淡渗可化湿,故卢太师又曰白术得茯苓风湿可解。由于白术健脾以升,半夏和胃以降,一升一降则交和,故卢太师曰白术得法半夏,和胃交脾,上下皆通。
白术与大麦芽也常常配合使用,麦芽乃肝之本谷,木之气也;而白术则为土之用也;也就是说白术与麦芽配合,可以木土共荣,协和繁茂,故卢太师曰白术得麦芽,木土皆调,内外合一。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再看白术与淫羊藿的配合,在使用桂枝法袪邪将尽之际,这时肺脉紧象已经基本去除,我们常常会酌情去掉肺家药(比如山楂,石菖蒲,法夏)加上淫羊藿而引阳入阴。这里就包涵着白术与淫羊藿的配合作用,这个配合作用非常重要。卢太师说白术得淫羊藿“脾肺乃制,肌腠丰盈”。卢太师为什么说“肺脾乃制”呢?这是因为白术入脾,淫羊藿的作用是引太阳入太阴,太阴又分为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再加上(脾)土旺也能够生(肺)金,故卢太师说肺脾乃制。
为什么卢太师又说“肌腠丰盈”呢?这是因为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土旺而金润,肌肉皮毛共
得其养,肌腠自然丰盈。肺脾乃制这句话很重要,它是扶阳医学基本法的构成基础,我们在桂枝法阐释里会系统讲解。所以白术加淫羊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在祛邪后常常只是加上淫羊藿只吃一付,但吃的这一付是调整方向的一步,是将由内而外调整为由外而内的一步。
我们再看白术在附子法里的运用,卢太师曰白术“得附子、甘草、筠姜、淫羊藿佐之,中下皆温,先后并茂,是为标本兼治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附子、淫羊藿入肾;白术、甘草归脾;筠姜入脾也入肾;故卢太师曰“中下皆温”。又由于先天在肾,后天在脾,脾肾得补,先天后天均可旺盛,故卢太师又曰“先后并茂”。因为先天为本,后天为标,故卢太师将之称为“标本兼治之法”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