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吃成为一种符号
当小吃成为一种符号
作者:王志琴
来源:《中国新时代》2013年第北京的小吃07
        北京的许多小吃是深蕴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它每一个品种的制作方式、食用方式等,都蕴含着北京人特有的审美意趣
        “每天来店里吃饭的顾客里,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和老北京差不多各占一半,这些老北京差不多都是店里的老顾客了。爆肚冯的第四代传人冯秋生告诉记者。的确,对于那些想来感受北京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的外地游客来说,北京小吃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
        小吃与北京文化
        说到北京小吃的迷人之处,不少人认为北京小吃体现了民生化、胡同化、平民化。极富特的豆汁儿、杂碎、卤煮、炒肝、爆肚等小吃,都是百姓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这些常见的小吃中能够看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就是百姓化很强。
        若是追溯北京小吃的历史,人们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建都之时。发展至今,一些老
北京小吃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早年间这些种类丰富的小吃一大部分是穷苦人家解谗的吃食,也有一些精致的小吃是大户人家的消食食品。那时候,小吃基本上以小本经营居多,经营者多为小商贩。他们有些将摊子摆在集市庙会上,或者肩挑车推沿街叫卖。在七拐八绕的胡同中,在古朴的四合院门前,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长短交错,让人回味无穷,也衍生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来源典故和逸闻趣事。
        后来由于历史变迁,大量的小吃以及店铺受到波及,有些小吃甚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改革开放后,由于各方面的努力,一些小吃得到了回归和挽救,著名的小吃老字号也得以恢复。虽然有的小吃进行了改良创新,但基本上小吃还是没有改变。因此无论对老北京还是外地游客来说,可以在闲暇的时候,把小吃作为一种零食,既可以想象回味过去年月的故事,还可以作为一种享受和时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