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以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例
露天西瓜种植技术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次重申和强调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在广袤的农村,尤其是在江汉平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本文以潜江市浩口镇的文化实践为例,研究如何利用平原人口聚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优势,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把文化服务送到家门口,将农民请进文化站享受文化成果。然而在调
研中,我们也发现,农村基础条件薄弱等劣势因素正逐步显现,直接影响了公共文化体系建立后的持续发展。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发展困局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基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众的实际需要。具体表现是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尤为突出;面向基层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仍较突出。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众受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相应地,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优质化。我国农村地区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样的特殊体为主,他们的活动半径小、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公共文化服务无法实现有效供给。补齐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目标实现的关键。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畅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的重中之重。
二 浩口镇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探索之路
(一)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基本情况
浩口镇综合文化站位于浩口镇中心,始建于1977年,当时仅一个人、一枚章、一块牌。1979年开始着手进行镇文化中心建设,文化站先后建起了影剧院、文化宫、灯光球场和文化站办公楼。现全站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各种配套设施固定资产达千余万元,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目前,文化站常年开展活动的设施包括:一个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影剧院,一条供进行时事、政治、科普宣传的橱窗长廊,有藏书2万余册的文化宫二楼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舞蹈书画培训室,还有一个常年开展室外活动的站前小广场等。
随着人民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兴趣越来越广泛,村级文化设施和众业余文艺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浩口镇以综合文化站为核心,建起辐射全镇31个村的“农家书屋”及村级文化广场,每个“农家书屋”都配有专职村文化员,还有农民演出乐
队6支,1支皮影戏队,业余文艺骨干达到350余人,较好地开展了村级文化活动。
(二)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坚持把文化活动的季节性与经常性、集中性与分散性、阵地性与流动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常年坚持开展图书借阅、信息共享等免费开放的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文化惠民活动和送戏下乡活动,常年坚持农村数字电影免费放映等,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普照乡村每个角落。
1.以图书馆为核心地,打造乡镇文化营地
2015年,浩口镇综合文化站投入20余万元,更换书架,增添新图书,增加藏书量,添加电脑10台,供公共文化信息共享的电子阅览设备达到20余台,并安装了三台大功率空调。另外,投入2万余元建设室外自然休闲区,加盖透明顶棚,种植花草,配置器具,使人们在读书休闲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放松心情,充分享受读书休闲的乐趣。随后,文化站又在图书馆设立茶室、室等公共活动空间。为了丰富图书种类,文化站还主动与市图书馆联动,构建以潜江市图书馆为总馆、浩口镇图书馆为分馆的上下联动体制,实行市、镇
、村图书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如今,浩口镇图书馆藏书丰富,环境设施焕然一新。这样大投入、高水平的乡镇一级图书馆,不仅在潜江市首屈一指,在江汉平原也是十分难得的。
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目标,就是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文化营地,即把优秀文化资源从分散状态聚集起来,最大限度提升文化的核心吸引力。这一探索开始初见成效。从单一的借阅书籍到多方面开展文化活动,图书馆平均每天接待120人次,这一数字是最初建馆时的4倍。有了这一基础,图书馆开始着力培养读者。眼下,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文化传播也进入了快餐时代,如何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呢?文化站深入学校和社区,宣传免费开放政策,将免费“借阅卡”送到读者手中。尤其是与学校合作,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生带动家长走进图书馆看书、学习。
文化站还紧紧抓住农村众想通过发展产业致富的心理,引进一批如小龙虾养殖技术、西瓜种植管理等技术类书籍,让不爱看书的农民也愿意走进图书馆,相互交流、探讨养殖种植方面的经验,为农民致富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大兴村六组的陈中才就是因为走进农家书屋学习《专业户养猪手册》、《养猪技术资料》,被专家的理论讲述深深地吸引,才着手办起了养猪场的。刚开始他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饲养了十几头猪。由于没有经验,一
到夏天,猪就得了一种“高温病”而死去。这时候他又是进书屋,又是镇兽医站的同志求医解答。通过实地观察以及学习《养猪防疫消毒实用技术》、《科学养猪》等著作后,才搞懂所谓的高温病就是要用凉水冲洗猪舍散热降温,千万不能洒到猪身上。他照书上说的在每间猪舍抽水降温,勤打扫重防疫,果然见成效。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他从饲养到防病、治病,进而亲手给猪打针吃药。不久,他再次扩建了猪舍,饲养了八头母猪,生猪存栏上百头,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
同时,文化站定期举办“我的书屋我的家”和“中国梦、我的梦”等大型读书征文及演讲大赛,选送征文参加省、市“全民阅读主题征文”的评选。如镇三小学生罗小妺的《读〈和乌鸦做邻居〉有感》就参加了全省第十届“童之趣”快乐书旅征文大赛,并荣获大赛一等奖,从而激发了更多学生读书写作的热情。并且,文化站还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在假期里举办留守儿童读书培训活动,给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如今,爱读书、读好书的新风已在浩口镇悄然兴起,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利用图书馆,面向农民众广泛开展文化知识传授、政策理论宣讲、文明礼仪教化等活动,着力丰富和充实农民众的精神世界,推动了单纯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的“华丽转身”。
2.发挥农家书屋的文化“卫星”作用
“农家书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文化服务体系的“卫星”。浩口镇31个村都建立了“农家书屋”,并配有专职村文化员。然而,现在青年人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老人孩子走进“农家书屋”的频次并不高。以浩口镇许桥村为例,2012年,农家书屋登记的借阅数为820次。
为使“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惠及大众,浩口镇文化站首先从“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入手,摸清人员素质,稳妥、有序地进行大胆“手术”,将管理权限下放到村里,由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由村里与书屋管理员签订合同,在镇政府备案后,将合同签订情况报送市业务主管部门,这样村支部、村委会有了人事管理权和监督权。
“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由村里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较强责任心的人来担任。综合文化站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办法,规定了开放的时间,从制度层面确保管理员都能按时按要求开展“农家书屋”的借阅工作。在2015年浩口镇开展的村级广场舞培训和展示大赛、图书有奖征文等各项文体活动中,管理员还能很好地起到村级“文化指导员”的组织、引导作用,开展知识竞赛、科普宣传、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活动,丰富村民的文体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习
惯,提高了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帮助农民通过阅读学到一定技能,农家书屋为村民学科学、学技术提供了有效平台,成为村民掌握科学知识、致富的“加油站”,全村众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新的风尚,农村精神文明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进行“农家书屋中心点”的试点工作。在办好村级农家书屋的同时,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发挥“农家书屋”的最大惠民效力,采取全方位、多样式、立体化的方式探索“农家书屋”新的发展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将“铁将军”把门的书屋进行整改,让农家书屋进“超市”、进“医务室”和进文化大院,在原有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寻人口密集、多村交界的结合部位,利用“商店超市”新建“农家书屋中心点”,如该镇观音庵村的“王老三超市”里就开辟出一块图书阅读专区,极大方便了周边农民的图书借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