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服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意义
、认识汉服
1.历史
汉服的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代末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根据《后汉书?舆服制》记载,汉服开始于黄帝,尧舜时期
体系完备。到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衣冠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动荡,经济、思想、政治与西周相比有了巨大的差距,服饰的款式在此时也空前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深衣和胡服。
秦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体系。汉
朝结合了西周和秦朝的衣冠制度。
后代各朝不断发展,与少数民族交流过程中,服饰也相互借
鉴交流。
直到清军入关,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制,用高压血腥手
段进行了这场革命,最后汉服逐渐消亡。
2.图纹标志
以古代帝王和王臣贵族的礼服十二章为例。每一章有一个物
象。《中国古代服饰史》中,礼服的十二章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日、月、星辰代表着万事万物的初始,也代表着着装者至高
无上的权力;
山、龙能兴雨水,代表着古代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海贼王鹰眼火明亮、燃烧向上的气势,代表着明理崇礼的精神
宗彝,通常绣在裳,造型是一对器皿,表面各有一种动物,宗彝是宗庙礼器,代表着忠孝;
赵立新出什么事了粉米,通常绣在下裳,造型是米粒环绕成圆形,绣粉米代表着民生,提醒君王时刻注意养民
黼,呈斧头形状,刃白体黑。它增加了礼服的威严性,象征
着隔断能决的精神;
黻呈“”型,喻义着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
十二章是中国服饰中出现较早、流传较久的图纹,它包含了
中国人民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
3.特点
汉服主要有三个特点: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暗扣。
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 y”字形,形成整
嵩山少林寺在哪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中国传统中有“以右为尊”的思想,一特点也在服饰上所反映出来。
褒衣广袖是指汉服的衣袖宽大且长,不限制人体的发展,能呈现出优雅飘逸的风采。
汉服一般分两种情况:有扣和无扣,一般汉服是无扣系带的,如有扣也会隐藏起来。
二、汉服的争议
汉服运动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寄希望通过推广汉服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另一些汉服运动反对者则持相反意见。汉服的争议主要集中以下三点:
集成吊顶哪个牌子好1. 首先汉服是否能称为汉族传统服饰?支持者认为,汉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虽有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但总体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
比如交领右衽这一特征从先秦至明末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而反对者认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的服饰也相互融合、吸收,根本没有纯粹的汉民族服饰这一说。
2. 其次是否应该恢复汉服?支持者认为,汉服是汉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当代民族身份迷失的大环境下,恢复汉服能够提高民族凝聚力。反对者认为,汉服的消亡虽然有历史原因,但是现代社会早已习惯西方服饰,而且传统的汉服很难融入现代社会中,所以不应该恢复汉服。
3.另外应不应该全面恢复汉服?支持者认为,汉服款式多
样,不仅有参加正式场合的宽袍大袖,也有适合日常生活中的紧身窄袖,所以汉服完全可以适应现代生活。反对者认为,可以在重大场合穿汉服,但在平时穿汉服不方便,即使是日本和韩国也是在特定场合才穿民族服饰。
三、汉服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和平灵敏度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御寒遮羞的覆盖物,更能宣传民族优秀文化。我国有56 个民族,各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相繁荣的,正因为如此,在服饰上也应该是各
民族的传统服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这点上来说,复兴汉服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汉服历史悠久,形制优美飘逸,历来为外邦推崇。汉服中的房屋赠与税
图纹、形制无一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服的形制以及
汉服背后的礼仪制度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证明。在当今全球
化的社会,人们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感和身份辨识度, 是中国优
汉服就秀文化的代表之一。
《仪礼服饰考辨》中提到,“服饰之事虽微,然而属历代礼
仪典制之所系”,服饰虽然看似普通,但在这背后联系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礼仪制度,是现代人缺少的文化信仰。
现代化不代表要西方化。近代中的全盘西化给我们留下了深
刻教训,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无法好好传承,又谈何文化复兴呢?尽管汉服存在颇多争议,但这些争议都不是禁止汉服复兴的借口。汉服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 它与许多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因此汉服也是整个中华民族
的结晶。恢复汉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象征,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肯定,恢复汉服是当下有必要也是迫切的任务。至于汉服是否应该全面恢复,汉服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了很多不同的款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场合。但鉴于现在中国西方化服饰深入人心的情况,全面恢复汉服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所以在重大场合穿着汉服更适合推广和复兴汉服。
汉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共发展,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