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内容理解:
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
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3、中心:逆境造就人才。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 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文中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内心(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2008年5月23日,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2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9、“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古代:(国内)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道:①周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
(国外) 贝多芬:双耳失聪,写下《欢乐颂》等广为流传的曲子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现代: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而就是这一位得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的伟大的总统,他的人生却异常的坎坷,从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从七岁到二十四岁林肯的少年时光充满着人生的惨痛,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九岁这十年间,林肯的政治生活更是充满着挫败。直到通过无数艰辛的努力,最终在五十一岁时到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以一个伟大的总统形象载入了世界历史中。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张海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编著了《
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论述的道理 : 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10、勾践灭吴的故事 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还有现实意义吗?
说法: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勾践越国被灭后,身处异国成为阶下囚,他处处不忘血耻,卧薪尝胆,强烈的忧患意识让他终于东山再起,最后灭了吴国,成了春秋最后一名霸主。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勾践身负复国大命,在越国受尽煎熬,终不辱使命
现实意义: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中国也难逃厄运,中国有对外贸易额锐减,失业人员增多,南海危机迷雾重重,海外势力蠢蠢欲动(如借达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肩负起家富国兴之大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而奋斗不息。
现实意义: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中国也难逃厄运,中国有对外贸易额锐减,失业人员增多,南海危机迷雾重重,海外势力蠢蠢欲动(如借达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肩负起家富国兴之大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而奋斗不息。
(或者)当然有.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相反,若一个人生活在较好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安乐",那么如果他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就会堕落而"死"。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差环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堕落,只会更差.而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居安思危,不满足于现况,更加发奋,就会更有成就,他的立足点会更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