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
七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 复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100%同学全部都能达到。 
2.运用世界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面积大小和轮廓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90 %同学能够达到。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变化,100%同学能够达到该目标。 
4.知道大陆漂移说、板块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90%以上同学达到该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分布及相对位置。 
2. 利用漂移学说或板块运动学说解释现实问题。 
三、教学方法 
以图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评价设计 
1. 学生依据复习导学案,自主复习课本P30—34页、P36—40页的基础知识,自我评价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评) 
2. 通过小组内成员相互提问导学案上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主复习情况。(互评) 
3. 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地图,学生交流展示及教师提问、体验中考,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师评) 
4.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达标检测题,意在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以及认知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第一章的复习我们从宇宙空间中认识了地球、地球的运动过程,以及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那么地球本身的面貌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板书)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100%同学全部都能达到。 
2.运用世界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面积大小和轮廓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90 %同学能够达到。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变化,100%同学能够达到该目标。 
4.知道大陆漂移说、板块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90%以上同学达到该目标。 
品读考点提示
师生品读考点提示,强调明确本节课需要注意的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 
(二)复习 
自主复习一:陆地和海洋 
多媒体展示自主复习一:陆地和海洋(时间10分钟左右) 
要求: 
1、完成复习导学案中的《大洲和大洋》一节的1—9题。(参考课本P30---34,33页的图是重点。) 
2、复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可同桌解决或举手问老师。 
3、任务完成的同学请举手示意,自我巩固等候。 
合作探究 
小组检查:一号抽背四号,二号抽背五号,三号抽背六号。从学案中任选两题,多媒体同步出示小组检查的要求。 
多媒体展示: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 
风采展示:个别同学到屏幕前,一位同学提问另一位同学指图来答,看看大家的掌握情况。 
两组同学展示后,大家对他们的展示进行简单的评价。 
七大洲面积师提问几组问题对这部分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 
重点攻坚 
多媒体展示:
攻坚1 根据轮廓判断大洲 ,能够根据出示的大洲轮廓图判断出是哪个大洲。 
攻坚2 根据出示的两幅海陆分布图判断出是哪两个半球,并能说明南、北极点周围的大洲和大洋。 
攻坚3 洲界线
攻坚4 游戏拼图。对于学生的展示进行及时的评价。
过关检测(见学案) 
自主复习二 海陆的变迁 
多媒体展示自主复习二:海陆的变迁(5分钟左右) 
多媒体展示本环节的复习要求,复习导学案中的《海陆的变迁》一节的10—13题。(参考课本P36---43,41页的图是重点。) 
自主复习完成后,同桌相互提问检查本部分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交流展示 
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学生到屏幕前指图完成屏幕中出现的问题
重点攻坚 
多媒体展示:
攻坚1 海陆的变迁 
攻坚2 板块构造学说
过关检测(见学案)
(三)总结提升
    本课知识点与方法的总结
(四)聚焦中考,学以致用 
    多媒体出示:最近3年的中考题,通过与中考链接,让学生了解中考题的出题思路以及答题技巧,提升能力。
(五)预测中考
    学生即兴出题,走进中考,预测2015。
(六)课堂自查,查漏补缺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我们对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达到了么?现在请同学们对本章知识回扣考点进行自查。
六、课堂总结,鼓励评价
七、课后札记
    本课从时间上看,时间安排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在第一部分陆地和海洋的自主复习中,学生将导学案中题目的答案写了下来,这样的话耽误了一些时间,另外学生只注意完成这几个题目的答案而没有全面的复习这部分的书本知识导致复习效率不太高,最终导致在风采展示环节,个别学生展示的效果不好同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在重点攻坚环节,选取的代表多了一些,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最终使得整节课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反思时间的不足可以看出学生的复习效果不是特别好,追根究底自主复习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另外,备课不够细致,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
关于学情的研究
七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他们喜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让他们产生新鲜感的材料及富含感情彩的内容,容易接受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发言积极踊跃,愿意参与到课堂上来,但归纳总结能力差,空间概念不强,认知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如:理解地壳的运动可利用拼图、多媒体等教具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通过问题链接的形式,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通过问题的层层分析,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
    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认识世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性。这部分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也将对今后学习世界地形、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及区域地理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教材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较多,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作为八年级的复习课,本课需要一课时即可完成,其重难点落实应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相对位置,利用漂移学说或板块运动学说解释现
实问题。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
一、单元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从空间认识的层次来看,在认识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是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了。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从内涵上来看,海陆分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另一个是人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四大洋。课程标准也是从这两方面组织内容的。
2、初步形成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地球科学是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加强科学观念教育也是地球科学部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地球表面的海陆也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由于海
陆的运动和变化极其缓慢,人们不易觉察,因此让学生初步形成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有助于破除迷信,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为使学生认识到海陆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两个途径选择内容。其一是通过实例说明,使学生相信确有其事。其二是科学家怎样解释海陆变化,使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了解一些道理。
二、对“标准”的把握
(一)海洋与陆地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可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占比例;第二,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第四,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实际上,由于地图难以展示地球表面实况,因此,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实现上述要求可能更为方便。但是,“标准”的要求可理解为学生在地图上应能分清海陆分布。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一些方法训练,如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通过对海陆分布特点的认识,可使学生讨论“地球”的名称,即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