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评价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16 No. 1March  2021第16卷第1期
2021年3月出版周佳,苏伟忠,姚世谋.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评价[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 16 (1): 55-62.ZHOU  J, SU  W  Z , YAO  S  M.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2021 , 16 (1): 55-62. DOI : 10. 19687/j. cnki. 1673-7105. 2021. 01. 009.
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 - 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评价
周佳^2,苏伟忠1*
*,姚士谋1收稿日期:2020-09-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编号:2018YFD1100100) “中国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
度评估及其类型与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周佳(1996—),女,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zhoujia18@
mails, ucas. ac. cn 。
*通信作者:苏伟忠(1976—),男,山东莱芜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
方面的研究, wzsu@ nigl a s. ac. cn 。
(1.中国科学院a.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b.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以政府驱动的大规模城镇土地开发为显著特征,新型城镇化强调土 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通过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综合指数及协调度评价方法, 分析了 2000—2015年期间长三角发展最快至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协调特征,分析表明:长三角 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低于人口城镇化但增长率更高,2008年后两者进入高协调耦合阶段, 但不同城市不同阶段耦合协调度有所差异,高等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速但总体与人口城镇化协 调,而中低等级城市过度土地城镇化突出;良好的经济基础、就业环境及投资环境形成了较高 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而政府驱动开发政策刺
激和经济增长需求旺盛导致土地城镇化增长高于人 口城镇化增长;针对中心-边缘发展空间失衡及可持续问题,提出未来强化大城市辐射引领、 调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化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作为美丽长三角建设重点。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耦合度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105 (2021) 01-0055-08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ZHOU  Jia 1,2, SU  Weizhong 1 * , YAO  Shimou 1
(1. a.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b. Key  Laboratory  of  Watershed  Geographic  Science ,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 We  build  a  comprehensiv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and  with  the  method  of  couple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 to  study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ollabora ­tive  development  in  the  fastest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ts  level  of  land  urbanization  is  lower  than  tha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 but  its  growth  speed  is  faster  at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ide. Both  urbanizations  entered  high  collaborative  coupling  stage  after
  2008, and  cities  in  the  delta  present  the  value  of  C  in  different  stages  with  coupling  collaborative  D  valu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ves  C  is  that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based  on  the  high  level  of  urban , the  land  urbanization  is  rapid  with  a  higher  collaborative  degree. The  low  level  of  urban  has  an  obviously  excessive  land  urbanization. The  high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s  due  to  the  good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The  land  ur ­banization  faster  than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esulted  from  both  the  internal  demand  of  the  growth  and  the  policy  supply  of  the  government-driven  land  development. Responses  to  the  imbalance  in  the
56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16卷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core-periphery development included large cities"leading and radiation role in their periphery development,medium-sized cities"role in regulating their unbalanced structure,and the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Repons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include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with the popula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landless peasants,and focusing on planning guidance and multi planning integration to regard eco­logical co-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governance as the mode for th
e Beautiful Yangtze River Delta Construction.
Key words:the Yangtze River Delta;population urbanization;land urbanization;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coupling
0引言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用地向郊区扩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单一过程的不充分或过度发展,均为不完全城市化过程⑷。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城市用地明显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现象,例如1950—1980年美国大城市人口增加了74.5%,城市用地增加了221.6%,针对这种“城市蔓延”西方国家提出许多管控策略[2],如提出精明增长,相关研究主要是对驱动力因素的分析,包括经济、自然环境、政治、社会等因素[3-4]o截至2016年,中国已有2.45亿流动人口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城市化出现脱节:1981—2012年中国建成区面积增加了4倍多,城市密度(万人・km-2)从2.32下降到1.56⑷。由此,早期研究主要是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吴云龙⑴揭示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宇慧⑻指出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及人均GDP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刘纪学等⑼采取脉冲分析方法得出短期内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影响人口城市化水平,但长期主要是人口城市化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梁爽[10]则研究了土地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以及自然条件均是影响湖北省土
地城市化的重要因素。随后李培祥[11]、淡永利[12]、李德胜[13]等逐渐深入到构建客观指标反映人口与土地城市化的关系及演进的研究中。同时,长三角是相关研究热点区域,选取的指标多数是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张萌萌[14]揭示了南京2003年土地城市化指数超过人口城市化指数,2008年两者持平;杨丽霞等[15]揭示了浙江省41个县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协调,10个县市属于基本协调;任静[16]采用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值计算两者的协调度。而范辉等[17]采用的是综合指标,研究发现浙江省1991—2001年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而2001—2011年土地城市化则滞后于人口城市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明确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地挂钩机制政策体系,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长三角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已经领先全国 步入到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18]o因此,构建长三角地区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长三角区域及地级市城镇化的协调规律,可为长三角更高标准城镇化及其他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等16个地级市(图1)。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主要分4个阶段:1985—1995年发展初期,是苏南模式开启的以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模式;1995—2000年以开发区为主的新苏南模式;2000—2010年最快速发展期;2010年以后宏观调控政策下的转型期。因此,本研究关注2000—2015年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城镇化协调特征。
1.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及产业等方面的内涵,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第1期周佳等: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评价57以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数为目标层,人口城镇化指数含人 口构成、生活水平、人居环境3个准则,土地城镇化指数 含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和产出水平3个准则,指标层包含 14个指标(表1)o 数据来源于1999—2016年《中国城市 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上海 市统计年鉴》以及长三角16个地级市统计年鉴。
1.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评价
首先,各项指标单位不同,为统一量纲进行数据标准
化。以上14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采用SPSS 的主成分分 析法,选择KMO 和Bartletfs 检验,计算发
现各地级市的 数据均通过KMO 和Bartletfs 检验。对各地级市的人口城 镇化指标和土地城镇化指标提取主成分,使其主成分累计扬州市*
'镇江市
贡献率大于等于85%o 然后, 权重系数a l /b j :
I 儿a 二兀
S  I  A i  I i =1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各指标的I  B. b  =-----m S  I  B. .=1式(1)中:a/bj 为人口/土地城镇化对应各指标的权重系
数;A i /B j 为人口/土地城镇化成分矩阵中各指 标的主成分因子载荷; 对应的指标数量。/ (咒)=Sa i %i =1 式(2)中:/ (x ) /g 化指数值;xjy 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化后数据。 最后,构建/ (x )与g  (y )的耦合协调度指
数,借用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概念以及已有成 果[19-20]构建耦合协调函数公式(3~5)i/j 为人口/土地城镇化g  (y )二若巧力(2)
(y )为人口/土地城镇O / (x) X  g  (y )
k C =[ f  ( x ) +g  ( y ) ] 2 卩 2 ](3)
T =Of  (x) +0g  (y )(4)
D  = C  x  T (5)(1)目标层直省地 ® ® •市城市 辖会级5052[oo ikm 图1长三角核心区城市分布示意
Figure  1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表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
Table  1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指标层
指标权重准则层人口城镇化指数土地城镇化指数人口构成
非农人口比例a1二三劳动人口比例a2人口密度a3生活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a4
每万人口医生数a5人居环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
a6人均绿地面积
a7人均道路面积a8
土地利用结构建成区面积b1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b2地均房地产投资额b3地均财政支出b4土地利用产出水平地均GDP b5地均财政收入b 6
表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 发展类型标准Table  2 The  standard  of  the  collaborative
式(5)中:/ (x ) /g  (y )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数;C 表示耦合 度,C  e  [0, 1], 0表示2个系统失调,1表示耦合度最高,显示 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作用的强弱。T 反映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的 发展水平,本研究取a 邙= 0.5, k  =1 /2; D 为/ (x )与g  (y )的 耦合协调度,即C 与T 的结合,不仅显示人口和土地城镇化之间 作用强弱和相互依赖程度,也能反映依赖程度是否在高水平。耦
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相同(表2) o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协调分类
协调度协调类型协调
[0. 8-1]优质协调[0.6, 0.8)高级协调过渡[0.4-0. 6)一般协调失调[0-0.4)不协调例 图市2结果与讨论
2・1长三角整体区域的城镇化协调度
采用16个地级市人口/土地城镇化相关指标的均值,衡量长三角整体区域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根据图2a,总体上长三角土地城镇化滞后,但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后期人口城镇化滞后:2005 年之前人口城镇化速度很快,但2005年后提升幅度进入低速稳定且持续下降阶段,但人口城镇化水平
58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16卷
仍逐年提升;土地城镇化速度一直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同样在2005—2008年城镇化速度有所回落, 2008—2010年降至最低,2010年之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土地城镇化速度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土地城镇化总体进入了低速度稳定但波动阶段。
长三角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是初期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原因。由于新区新城大规模的开发驱动,土地城镇化速度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具体分为4个阶段:2000—2003年低协调耦合阶段;2004—2008年中协调耦合阶段;2008—2011年高协调耦合阶段;2011—2015年优质协调耦合阶段。随着2004年经济回落,特别是2008年触底,土地开发速度显著减慢,同时国家出台相关的经济刺激政策,土地开发速度呈现波动状态。但总体上国家管控措施效果初现,两者相互稳定促进,注重土地开发质量和内涵提升。
2.2长三角城市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
各地级市城镇化指数差异类型有土地城镇化过度型、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后期同步型、持续同步型等4种(图3)。类型I后期土地过度型,包括南通和舟山;类型II一直是土地滞后型,包括苏州、无锡、嘉兴、镇江、扬州、宁波、绍兴;类型III后期同步型,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常州、泰州、湖州;类型IV台州处于一直同步阶段的类型。
从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T值来看,T>0.5的包括无锡,苏州,上海,南京,宁波,嘉兴,绍兴,主要属于类型II和类型III,人口城镇化发展基础和水平高的地区。而杭州市域范围大,首位度高,T 低于0.5,其余城镇化总体水平较弱。
所有城市2004—2008年先后进入高协调耦合阶段,且D曲线趋势非常近似,和长三角整体差异不大。
但各城市的C值在2004年前低协调耦合阶段、2004—2008年中协调耦合阶段、2008—2015年高协调耦合阶段有所差异(图4)。耦合度C稳定上升的类型C1,包括上海,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近似饱和的土地资源容量,没有出现人地城镇化耦合度的波动;耦合度C稳定上升的类型C2,包括类型III 的常州、湖州,以及类型II的无锡、宁波、绍兴,前两个城市距离区域中心上海、杭州和南京远,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促进和协调关系相对稳定,后3个城市拥有更好的区位和发展吸引力,人口发展水平更高,与其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间更迟,但总体持续上升,无波动;高协调耦合阶段C下降的类型C3,包括南通、泰州和舟山,后期2014—2015年C下降,两地人口净流出,或偏远人口吸引力不足,过度 的土地开发并没有导致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中协调耦合阶段C波动的类型C4,包括类型II和III中主要是区域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以及与其近邻的苏州、嘉兴、镇江、扬州,以及类型IV中的台州,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显著的地区,出现土地城镇化阶段性的回升,但并没有引起人口城镇化的迅速反应。
总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高,新区新城政策驱动下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后期很多城市进入人地城镇化协调阶段,但由于不同时期政策、经济本身及其他区位等原因,略有波动。
第1期周佳等: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评价59
緊無老杞辜
,
0
,0
,0
,0
1.0
上海南京
0.8土地城市化指数
人口城市化指数
0.6
0.4
0.2
0.0
200020032006200920122015
年份
(f)
(b)
200020032006200920122015
年份
绍兴
杭州
南通
无锡
(0)
(k)
(g)
(c)
200020032006200920122015
年份
湖州
泰州
苏州
常州
(P)
(h)
(d)
200020032006200920122015
长三角城市年份州
台山
图3长三角地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数变化
Figure3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land urbanization index
2.3结果与讨论
2.3・1与其他研究比较分析
本研究结果和长三角地区的其他研究结论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高, 200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快,2004—2008年期间各城市先后进入人地城镇化协调阶段,但不同等级及城市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特征。首先,这与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一致,也与政府驱动大规模的城镇开发背景相呼应,即土地城镇化速率比人口城镇化速率快,例如2000—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增量接近0.5倍,但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近一倍。任静[17]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2000年以来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发展快,相对其他地区的协调度较好。张萌萌[14]发现南京
2003年土地城市化指数超过人口城市化指数,2008年两者持平。范辉等[18]发现浙江省1991—2001年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而2001—2011年土地城市化则滞后于人口城市化。
此外,本研究与其他研究区的研究结果也有不同[13-15]。本研究发现无论区域尺度(跨省域、省域)还是市域尺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均上升,与发展速度的快慢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已有水平有关。而落后地区、发达地区以及不同等级的城市、县城结论有差别。长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区早期人口城镇化相对较好,基于国家尺度的同一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快速发展但总体相对协调,而一些等级较低的经济基础和活力较差的地区,土地城镇化的过度现象相对明显。
2.3・2结果原因分析及建议
长三角人口城镇化水平高,2004年增速后回落并低速平稳发展,主要是因为长三角拥有良好的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