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区域辐射力的路径
作者:叶南客 吴海瑾 曾盛红
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1期
[摘 要]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完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家发改委发文原则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南京-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南京都市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升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能级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作为中心城市核心新城区的江北新区,亟需多维度扩大和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大循环的开放门户,以国际视野向现代化新主城迈进,助推南京引领“南京都市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翼强核心。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江北新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2)01-0085-06
一、 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区域治理重要环节
(一) 现代化都市圈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支撑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形成“城市-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格局,大城市、都市圈、城市这三个空间尺度紧密相连,发挥好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
联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镇打造都市圈这一城市“强核”,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①。“十四五”时期,都市圈和城市将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格局,城市依然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都市圈则代替中心城市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今后更长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产业共进,深化大中小城市间产业链分工、融合与互动,创造新的需求,倒逼经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不断增强都市圈整体规模经济效应、集聚力以及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利于通过关注公共服务的规划与均衡配置促进服务共享。统筹推动都市圈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主动引入和集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市核心功能向外围扩散,在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圈发展中,对冲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圈层化递减的弊端,推动现代化都市圈在逐步均衡的过程中日渐成为撬动人口导入、产业重构及区域整体价值提升的有效载体。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利于加快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并提高配置效率,增强
区域内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促进圈内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一体化,实现要素共通,提高要素收益和挖掘市场潜力。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推动区域之间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通过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以生态学理念来规划指导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构建更大空间范围的生态系统,涵盖更多数量和类别的子生态系统[1]。
长三角城市 (二) 现代化都市圈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空间载体
长三角城市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关键的区域之一,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的窗口与平台。为了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12月国家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體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初,“三省一市”相继颁布实施方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在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施纲要内容深化上,“三省一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为战略重点。
《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明确以构建“1+8”的上海大都市圈(跨省)协同发展空间格局为目标,发挥上海龙头引领作用,加强环湖地区功能、交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2]。《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站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新起点上,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将“高能级建设大都市区(杭州都市圈)”等“四大建设”有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形成省域“一体两翼”空间新格局[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强化省域一盘棋发展,把推动建设南京都市圈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分层分类推进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区域重要增长极高质量发展,聚焦于江北新区等都市圈新兴板块,增强其对长三角世界级城市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4]。《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在“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坚持长三角一体化纲要中五大基本原则,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发展样板区。重点培育合肥都市圈建设发展,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展,谋划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5]。
目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五个都市圈,其中:上海都
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通过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和宁杭生态经济带构成核心三角区;苏锡常都市圈向东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周边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肥都市圈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科技创新功能,向东联动苏浙,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五个都市圈,各扬所长、同频共振、集聚势能,共同探索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大城市-都市圈-城市发展模式。
二、 南京都市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跨省域共建的北翼强核
南京都市圈是我国较早建设的都市圈之一,2000年7月,江苏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200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了《南京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运作机制正式启动。南京都市圈从成立之初至今已逾20年,从早期6座城市扩容到8座城市、再到当前形成“8+2”格局。在不断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都市圈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三级运作机制,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6]。从地理区位上看,南京都市圈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横跨江苏和安徽两省,横跨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成为东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从战略地位来看,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以及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的实施,南京都
市圈是这几大战略的交汇地带;从发展基础来看,目前都市圈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占长三角的1/5;总人口3 526万,占长三角的1/7;经济总量3.96万亿,占长三角的1/6,并且据测算,南京都市圈成立以来对长三角经济总量的贡献大约每6年提升一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也快于同期长三角的平均水平,经济贡献度呈持续上升态势[7]。
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原则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层面批复、支持跨省联动推进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3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GA996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南京都市圈”跨区域都市圈典范的发展定位。新发展阶段的南京都市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努力打造国家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先行示范区,承载着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是要实现域内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均衡发展,成为平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翼强核;另一方面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发展先行示范,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典范,在政策协同、高效联通、创新共赢、包容共治等方面探索跨省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提出“南京都市圈路径”[8]。
三、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江北新区的优势和挑战
(一) 江北新区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功能的优势
南京江北新区不仅是南京新主城、城市发展新引擎,从大的区位上来看,江北新区地处长三角区域南北汇合之处,是南京辐射苏北地区的“触手”,链接安徽实现跨省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交通互联、产业创新、医疗、教育资源上都具有核心优势。
1. 多重戰略叠加优势
江北新区作为南京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具有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国家级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叠加优势,同时涉及国家、江苏省、南京市等多个战略层级,关涉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等多重跨区域发展政策。不同层级的战略和要求,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指向和运作方式,江北新区既具有国家战略的优势,又具有激发地方性、市场性活力的优势。江北新区在政策层面上不断突破实现重大战略协同,在提升地方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加快转型发展、推动改革开放等方面形成政策高地,区域首位度不断提升,在南京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首位度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2. 创新势能优势
作为全国唯一以自主创新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一直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聚焦“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南京创新中心等“八大创新中心”建设,不断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创新潜力、资源集聚、产业组织、创新成效都得到很大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品牌,培育了一批爆发式成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创新强磁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