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性质研究的两个层面
  cvt变速箱
企业性质研究的两个层面
——科斯  的企业理论与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荣兆梓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结婚证丢失怎么办
 
一、企业性质两个层面的研究
 
企业性质即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区别于其它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但企业性质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一般地描述这些特点,而在于分析这些特点的经济学意义,特别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依据。
洗面奶排行企业的制度特征至少表现在两个分析层面上:一方面,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这个层面看,企业是一种特定的分工形式,对外它处于商品经济社会内部分工的巨大网络之中,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内它构成马克思所说的“工场内部分工”的等级制结构,运用科层等级制的计划机制统一协调企业拥有的生产资源。企业是处于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工网络中的科层计划体系。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这个层面看。企业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是一个平等的交换主体,它拥有自己的财产权,但是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呈现高度不平等的特征,一个企业主统治着整个企业劳动大军,这是一种雇主与雇员间的权威与服从关系,而不是平等交换关系。因此说企业产权制度是一种能够使市场交易的平等权利转化为企业内部不平等权利的神奇机制。
在现代制度经济学的文献中,道格拉斯·诺斯首先区分了经济制度这两个方面,诺斯写道:“无论以不成文的习俗形式(如在封建庄园里),还是在成文的法规形式发展,它们(
制度——引者)具有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规定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以便为统治者的所得租金最大化提供一个所有权结构(即规定要素和产品的所有制结构)另一个目标是,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内,减少交易费用,以便促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诺斯,1981)尽管诺斯的分析框架与马克思有根本区别,但这里的划分却仍然十分近似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划分。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这是有关经济制度本身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区分。其中经济制度本身的“物质内容”讨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交往的效率问题,如决策效率、协调效率、激励效率等等,它直接构成社会生产效率的一个方面,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把它称作生产力的组织要素。而经济制度的社会形式方面,则与生产关系或所有制的概念基本一致。
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性质第一个层面的研究是由科斯开创的。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先指出,存在着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一种是市场价格机制,另一种是企业内部的计划协调机制,理论不能把二者放在同一分析框架内主说明二者相互转化的机制,用科斯的术语,即不能说明“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中文版,1990 P4—5我国有几个省级行政区)科斯试图在新古典主义成本收益分析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为此他提出交易成本概念。科斯的结论是:“当追加的交易(它可以是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
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企业将倾向于扩展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同上P10)用现代经济学更标准的术语,科斯的结论就是,市场与企业的制度均衡在市场的边际交易成本等于企业的边际交易成本这个均衡点上。
奥列佛·威廉姆森等人循着科斯的思路拓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威廉姆森以《市场与等级》(1975)为题撰写了一部经济学专著,对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在《交易成本经济学:合约关系的调节形式》(1979)中,在运用不确定性、交易频度和资产特定性等范畴对交易种类进行区分之后,详细讨论了市场、科层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其它调节方式对于不同交易种类的适应性。从而在交易成本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经济组织分析的全面框架。
企业性质产权结构这一层面的研究是由阿尔钦、德姆塞茨、格罗斯曼和哈特等人展开的。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企业的生产效率主要来自被称为“团队生产”的协作劳动的生产率,但由于个人劳动贡献在计量上的困难,团队成员很容易受到逃避责任的诱惑,为了减少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团队生产”必须要有监控者。但是监控者又靠谁来监控呢?出路
在于构造一种产权结构,以刺激监控者负起监控责任,这种产权就是企业所有权,它使协作劳动的生产力归监控者所有。(Alchaian and Demsetz1972
格罗斯曼和哈特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的,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决定两个企业是否合并的效率标准上,指出为了避免企业间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效率损失,企业合并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企业合并其实是把契约中未界定清晰也不可能界定清晰的权利授与交易的一方当事人。他们把这种“剩余控制权”称作企业所有权。格罗斯曼和哈特进一步指出,企业合并并不是没有效率损失的,合并使一方交易者丧失了所有权而成为另一方的部门经理,他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因此,企业合并与否的经济标准在于比较两种情况下成本收益的大小。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权的成本收益比较基础上的企业理论。
亨利·汉斯曼的“企业所有制”理论也值得一提,汉斯曼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可能归属于与企业发生市场交易的任何人,包括企业的投资者、供货者、客户和职工,在他们之间进行选择的机制主要涉及市场交易成本和所有制成本的替代关系,选择依赖于一个使二者之和最小的公式。这里所有制成本的概念包括:监控成本、所有者集团的决策协调成本以及承担风险的成本。根据这一分析框架,汉斯曼认为:企业职工所有制之所以不能在多数行业普遍
推开,主要原因是职业与技能的异质性造成劳动者集体决策的协调成本过高;投资者所有制在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占有支配地位,则是由于一方面,投资特定性现象的存在使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另一方面,资本的同质性决定了投资者集体决策的协调成本较低,因此使投资者与企业的市场交易转变为所有者的内部管理是一种总成本较低的选择。(Hansmann1988
 
二、从经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科斯企业理论的成就与缺陷
 
科斯的企业性质研究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内进行的,但在科斯之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只是一种专门研究市场机制运作的经济理论,它把市场之外的其它经济组织形式置于视野之外,根本不讨论企业内的制度结构,而满足于把企业当作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主体,一些极端的新古典主义者甚至以为,市场是唯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形式,除此之外的任何制度安排都必然是低效率的。科斯的企业性质研究运用新古典主义传统分析方
法,对企业内部的科层结构与企业外部的市场机制作效率比较,指出二者的优势互补和替代关系,开创性地拓展了新古典的研究视野。
科斯的理论贡献当然不仅仅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而言的,纵观经济科学的全部发展,在科斯之前很少有人能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对市场与科层这两种现代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作效率比较,特别是研究它们在组织社会经济中的互补作用。在科斯着手他的开创性研究的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还把市场与科层(计划)这两种组织社会经济的手段等同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互相对立的经济制度,在对二者的比较中往往采取褒一个贬一个的态度,因此在制度选择上只能是非此即彼,根本不可能对市场与科层的互补性作客观的分析。
科斯对于经济组织效率分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在分析中引入了交易成本概念。广义的交易成本,按照肯尼斯·阿罗的定义,即“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本”(1969P48)。它“是社会在一定的分工协作状态下必须支付的决策协调费用,以及维系特定所有制关系的费用”,也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维系交往关系的全部必要费用,因此能够与直接生产中作用于物质资料的所有费用区别开来。科斯以前的经济学一般不考虑交易成本对效率的影响,或者如科斯所说,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这就使对组织形式的效率分析至多只能满足于组织对生产力的适应程度,而不能进一步去探讨组织(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问题。教育学心理学
可惜科斯在强调交易成本的重要性时产生了另一种片面性,即忽视了组织变动对于直接生产成本的影响。科斯把交易成本的节约看作是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完全忽视了企业组织在发挥协作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基本作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有充分的阐述(《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十二章)〉科斯假定组织形式的变动对物质生产过程本身没有影响,这个假定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例如在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者联合到一个手工业工场的场合(市场调节转变为科层调节,或用马克思的术语,社会内部分工转变为工场内部分工),直接生产成本的节约表现在:共同使用劳动场所和某些劳动工具的节约,不同生产阶段空间距离的缩短造成的节约,一个工作日中不同操作之间空隙缩小带来的节约,劳动者更多社会接触引起的竞争心理和精神力振奋形成的工作效率,以及劳动的连续性、划一性、规则性、秩序性带来的节约和劳动强度的提高等等(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62366378381383页)。这些都是很难用交易成本概念来概括的。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使用“团队生产”的概念,恰当指出了科斯理论的这一缺憾:“考察团队生产,团队组织、计量产出的困难以及逃避责任问题,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对于我们的解释来说都是重要的,但这些都不在科斯的研究范围内。”(Alchian and Demsetz1972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用他独特的理论语言分析了企业内外两种分工形式的差距,他把企业内部的分工称作“工场内部分工”,指出它具有有计划和等级制的特点;他把企业之外通过市场协调的分工称作“社会内部分工”,强调它的无计划性,无政府状态。马克思用许多篇幅分析了这两种分工形式对社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以及它们的局限性。可惜马克思没有注意到两者在现代经济中的互补性,因此也没有对二者在组织社会经济中的效率进行比较。马克思似乎认为,“工场内部分工”由于其计划性而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资本论》第1397—398页)一旦冲破了资本主义的外壳,就会表现出比市场分工更多的优越性,最终取代市场机制,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企业产权关系的性质及其效率分析
 
1)关于雇主雇员的关系
我的中国梦怎么写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雇主雇员关系当作企业的原型,但是后来他纠正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弱点”,认为“它给出了一个不完善的企业图象”,因为企业家的权力不仅限于对生产的人力资源的指挥权,而且包括对生产的物质资源的“指挥”权,对资本的“指挥”权。
科斯的企业理论从企业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的区别出发,因而强调企业家对全部生产资源的有计划的协调职能。但是商品所有者对物的支配权非但不是企业区别于市场的特点,而且还是二者得以正常运转的共同前提。经济学家习惯于把鲁宾逊的孤岛当作一个企业,这就难免把独立的手工业甚至街头报摊与企业混为一谈。但如果把企业作如此广义的解释,企业从市场中产生的问题难道还有必要研究吗?从根本上说企业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企业区别于市场的特殊性质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科层制与雇佣制反映企业内部关系的两个侧面,科层制突出的组织结构与协调机制,雇佣制则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产权和利益分配。由于对企业关系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企业性质研究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内容。科斯看轻雇佣劳动关系对于说明企业特征的意义,这就决定了科斯在企业性质研究中忽视产权与利益的分析。科斯事实上假定,企业家的权力是给定的,企业家(而不是企业职工)对所节约的交易成本享有天生的“长子权”。也就是说,企
业内部的产权与利益格局在科斯的模型中是外生变量。科斯没有回答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利益格局何以如此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