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舞《黄河》的文化内涵
国标舞《黄河》的文化内涵
(一)黄河所体现的国标舞形式与内容的中国化演变
国标舞在我国经过约40年的发展,由原来的程式化、单一化、竞技化变为全面关注人的需求,向观赏性方面发展。创编过程中题材选择、主题确定、情节安排等都充分注重可观赏性,融入人文关怀的元素和词汇,将竞技与表演二者有机结合,扩展了以往国际舞偏重参赛竞技性的功能,既不失舞种的特点和规范,又增添了表演的艺术价值,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审美愉悦的需求。
国标舞作品《黄河》探索出了一条追求艺术本质、融合音乐魅力、感受舞蹈精髓的国标新路线,是建立有具体的主题鲜明、故事情节、创意新颖、构思独到、角主次分明的基础之上,配合舞美、灯光、服饰、道具等一个综合的舞台表演形式来呈现出既高雅优美又真诚动人的舞蹈作品,是较成功的国标舞中国化的范例。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础上,遵循发展规则和中国舞蹈艺术的原则将多文化主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文学艺术、中国独有特的舞蹈。
在中国舞蹈界,似乎没有第二部舞蹈作品能如《黄河》协奏曲这般令无数编导着迷了。除了同名的古典舞、芭蕾舞作品外,更有民间舞《东方红》、现代舞《我们看见了河岸》、舞剧《冼星海·黄河》等诸多作品以此音乐为背景进行舞蹈创作。它就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一样,成为了舞蹈编导创作的试金石。而国标舞《黄河》的出现,正是中国国标舞界期待已久的。
《黄河》协奏曲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基础而改编,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乐章,这个作品本身就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国标舞蹈
《黄河》在创作中将我国传统民族风格应用至西方古典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中,属于一首自由曲式下的带有强烈民族彩及感情的钢琴协奏曲。”它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借鉴了中国民族乐器的表演技法,也使用了大量中国特有的五声音阶,在西方交响乐的基础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这不禁与同为舶来品的国标舞有了得天独厚的契合点。协奏曲中的回旋曲、卡农曲、主三和谐分解等音乐形式等都非常适合国标舞的表演,而编者也巧妙地抓住了这些音乐元素
(二)中国红文化在其中的呈现方式
在服饰方面,服饰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产物和社会文化象征传统拉丁舞表演男女服要以拉美风格为主导,且双方的服饰要在彩上相互呼应。男子以专业拉丁西裤松长袖上衣为标准,女舞者则需穿着展现女士线条美的露背、露腿拉丁短裙。随着具有中国特表演性国标舞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一些具有中国特的元素在舞蹈服饰的彩、样式和图式花方面进行了有机融合,根据东西方人种在体型和肤上的自然差异而舞者量身打造的这些中国特表演服饰首先在视觉上为欣赏者提供了美的感性认识,而后又在其所具有的塑造人物形象、加强舞蹈表现力的功能中,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为对舞蹈作品核心思想的理性认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审美趣味。《黄河》在舞鞋的选择方面,女舞者将高跟、缎面的有襟式拉丁舞凉鞋改为由朴素的全包裹平底布鞋,在细节上与表演服装整体质朴的风格相搭配。
传统国际标准舞中的音乐均采用以欧美曲风为主的英文歌曲。而《黄河》由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而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及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能够使舞者在中国特国标舞题材的语境中充分领悟到舞蹈音乐的深刻内涵,同时欣赏者也能通过具有中国特的传统民族音乐对不大通晓的西方舞蹈,既体现出东方音乐的旋律之美又突出了拉丁舞风趣的节奏特征。这样的创新体现出编创者既对国标舞音乐有着
深刻的理解,又对中国民族音乐有极高的艺术修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