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精选5篇)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精选5篇)
第一篇: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1、 对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对话,从语言形式看,有赞美式、含蓄式、渲染式等,从理答方式看,有简单肯定、引申评析、追问、转问、换问、讲解;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请从对话效果的角度,辩析点、拨、挑。
答:对话,就是二者或二者以上之间的谈话,在课堂上包括人与人(师生)和人与物(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有声对话和无声对话。从对话效果看,有点、拨、挑之分。
点是指对话开始时教师把握的准确的切入点,以便快速准确进入对话;拨是指对话过程的引导和深入;挑是指在对话中加入新的话题,引起与对话相关的更多的话题。
(1)点:“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话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对话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听清楚对话双
方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对话双方的精华所在,听清楚双方的主要认识偏差,听清楚双方对话的焦点,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对策。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
(2)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对话活动中,有时对话双方囿于自己的一得之见,或者囿于对文本理解侧重点的不一样而产生争执,这时,教师不可以用“双法的观点都有道理”之类的话来化解纷争,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作用,学生并没有达到共识。如果让学生还固守着自己明显带有局限性的答案,那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写山用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句子,按理‘鸢飞戾天者’应该更加激发功名之心,怎么会‘息心’呢?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有疏漏。”对于这样的观点,有些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反对者认为“因为作者看到寒树们‘互相轩邈’,感到这样争下去没有意思,于是才有了‘息心’的心理啊”,一时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莫衷一是,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做“和事佬”的角,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看到的仅仅是山上的树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原来是大自然的美丽景促使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了,“峰”只是作者议论的一个媒介。教师的一
个问题就能使对话难点处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由此可见,生生对话中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
(3)挑:“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或者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教者千万不要让它轻易滑过,要善于激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编者的意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对人文主题的深刻体会。在教学《寒风吹彻》一文时,在差不多结束对文章语言魅力探寻的生生对话时,最后发言的女同学在充分肯定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后提出,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但她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写得太灰暗。对于这一观点,教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因为学生的这一问题正好是探究编者意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时机,他立即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对话深入了下去:“有人说这是一篇描写苦难的文章,写得比较灰暗,与我们同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应该选进中学课本,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一言既出,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气氛之热烈,发言之踊跃,观点之鲜明,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对话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对于身处城市的当代中学生而言,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认知基本是缺乏的,读了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
在我们的国家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苦难之中,还没有摆脱生活中的窘境,知道了这一切,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反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切,我们可能对民族的现状一知半解,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又如何想到关心那些身处苦难中的人们?应该说,这样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是符合编者人文教育的主题的。
2、 简要说明:提问和追问的联系和区别。
答:所谓提问就是提问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首先,提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其次,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的新鲜的观点和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第三,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第四,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有因必然
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去把握它?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追问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去设置问题,展开讨论。另外,可以正面设问,也可以反面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离不开教学提问。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师生问答是使课堂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与思维的发展。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的深化,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追问往往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地探究问题的实质,避免浅尝辄止。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与追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要慢慢诱导,追问要言辞适度,就事论事,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而又不干扰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追问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和难点,追问才能问到关键处。
3、 简要说明:讲述和讲授的区别。 答:讲授法是讲述方法,讲解方法,讲读方法和讲演方法的总称。讲述是讲授的一种具体方式。
教师基本功
讲述式,简洁明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有效地创设了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其侧重点在叙述,注重的是陈述,主体是教师;
而讲授更注重面向学生,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过程。不仅给予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它包含了对事物的剖析,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引领学生作深入的剖析,这里面包括对知识的联系、拓展、延伸以及纵向的深化,它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更深层次的思考,而非简单地创设情境,引起注意的功能。
4、 完整地设计一篇课文(或作文)的教学,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并有设计说明,可以单独写,可以融在各部分中。
答:《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第二单元继续第一单元的主题,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怎样才
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旨。
作者周素珊在文中详举了两个事例,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略写了许多第一次,说第一次的感受真奇妙,新鲜而刺激,从而表达“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的主旨。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学生不乏阅读这类文章的经验,注意叙与议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不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
这篇600多字的小短文语言清新活泼,内容简单明了,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不难于理解,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不成问题。除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结构掌握,主要是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切体会“第一次真好”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以至于让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断勇于尝试,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目标设计
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法学法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详略得当的写法。 ⑵过程与方法:
养成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辩证地理解文中所讲“第一次”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重难点:
辩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学习课时:一节课。
4、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人生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会写字画画,第一次上网,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参加军训„„“第一次”的感觉怎样?台湾女作家周素珊说“第一次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她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