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南安军/文天祥
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南安军》文天祥
【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主题思想】
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
民族气节。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C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C都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解析】D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解析】A“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领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句的形式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回乡与否没有实际意义。
C.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D.尾联中“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感人肺腑。
【解析】B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三、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答: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写出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
的亡国之痛,表现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二、《别云间》夏完淳
【原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作者】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主题思想】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
空际看。
3、《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过零丁洋》《别云间》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
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解析】D全诗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下列对《别云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领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祖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解析】D表达了复兴大明王朝的决心。
三、简答题: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答: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答: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