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支点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2022
新支点八年级下册语文答案2022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陆游游山西村(1)“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让人感受到探寻路上的扑朔迷离和豁然开朗;杜牧经过赤壁战场,面对沉沙折戟,思虑国家存亡,社稷安危“东风不与周郎便,(2)______________”;苍翠的竹林给予了晚年王维心灵的慰藉,兴之所至,他可以“独坐幽篁里,(3)______________”;穿过竹林,即便经历风雨也能如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4)_____________”
别有一番潇洒;在具有高洁品格的诗人笔下,梅花就是陆游自身:“(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6)“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象征了刘祯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高贵气节;(7)“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舒婷对千古以来民富国强的美好理想的赞美,是时代带给人们的激动、乐观与希望;(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陶弘景欣赏山水相映之趣的自得。
【答案】山重水复疑无路    铜雀春深锁二乔    弹琴复长啸    也无风雨也无晴    零落成泥碾作尘    岂不罹凝寒?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疑、雀、啸、碾、罹、凝、峰。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自古以来,梅花就是中国文人喜爱的形象之一,这种喜爱起自《诗经》,历经汉魏、隋唐,到了宋代进入din  (A.颠
B.巅)峰时期。林和靖  (
A.jìng
B.qíng)以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不求识赏的 甲
(A.隐匿
B.隐逸)孤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诗句又使梅的形象于“孤清”中多了几分高洁傲然;“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抒写出梅花不堕凡俗的 乙
(A.坚不可摧
B.坚贞自守);而苏轼的《定风波·红梅》中“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一句,则将高标俊逸的“梅格”与作者旷达超脱的人格融为一体……可以说,梅花是凌寒绽放于冬日的精神之花,中国文人从梅花的品性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丙
(1)根据拼音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_____)
还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之中
梅花的形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
这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A.      B.      C.      D.
【答案】B
  A
  甲B
  乙B
  C
【解析】(1)巅峰:din
fng,顶峰,多用于比喻状态,事业。
靖:jìng,1.没有变故或动乱;平安:地方安~。2.使秩序;平定(变乱):~边。~乱。3.姓。
(2)甲:隐匿:隐瞒,隐藏;隐逸:避世隐居,指隐居的人。结合上文“不求识赏”可知此处应填“隐逸”。
乙: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坚贞自守:指坚定有气节,坚守节操。结合上文“梅花不堕凡俗”可知此处应填“坚贞自守”。
(3)排序选择题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再用排除法一一排除。在选项中发现“不仅……还”是一组递进关系关联词,因此判断在的后面,排除ABD,“这”是指示代词,特指前面的内容,可知应放在的后面,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甲)                                  (乙)
春望杜甫
                            南安军
文天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3.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诗人所见,寄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B.甲诗颈联采用了借代手法,“烽火”指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
C.乙诗首联简要叙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从中可看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D.乙诗颔联两“出”和两“归”重复对照,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
4.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3.D
4.示例:《春望》(甲诗)表达了诗人思亲、悲己之情,《南安军》(乙诗)体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以身许国)的决心。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
【解析】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分析错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既而酒肴俱熟(____________)
(2)是时风和日丽(____________)
(3)红日将颓(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B.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C.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D.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7.翻译下面句子。
(1)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
(2)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
8.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
【答案】
5.全、都    这    坠落
6.C
7.(1)有的人商量在就近寻饮酒地方,有的人建议看完花返回来饮酒,但是都觉得不如对着花趁热饮酒痛快。
(2)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他们都很赞叹佩服。
8.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答出其中三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5.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颓”是“坠落”;“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的意思是:太阳要下山了,我想吃稀饭,那个卖馄饨的就去买米煮了粥,吃饱了大家散去。正确的句读是: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故选C。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