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以普陀山为例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现在我就以普陀山为例对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赏析。
寺庙建筑格局优美独特,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合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
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普陀山在建筑格局上,既有中国传统寺庙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体;此外,又结合着园林式建筑格局,与自然相结合依景而建,响应在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这两种艺术格局相结合使普陀山的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在佛国里,寺庙依景而建,以景托佛,最大程度上保留自然的原,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清净感。普陀山的景观,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即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是其布局的关键所在。在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艺术上,普陀山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佛教特和海岛特,就是以海为主,海山结合的手法,既保留海的雄、险、旷的特征,又融入山的秀、幽、奥,使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使寺庙的整体布局、个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的艺术处理与海天景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雄伟”为形象特征的寺庙,当推慧济寺。该寺建在山上最高峰佛顶山上,四面环山,有居高临下之威势。以“秀丽”为特征的寺庙,则数紫竹庵。庵背山面海,林木掩映,颇具情趣。而山上的法雨寺,则以“幽深“为特征。该寺建于千步沙北端,光熙峰下山麓的古树茂林中,造成幽深藏古寺,密林掩殿宇的优美景。
寺庙建筑装饰特鲜明,在普陀山寺院中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和微翘
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
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飞檐,又使屋顶上独具风韵,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和向上探伸起翘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顶的飞脊都是弯曲的,彼此相形相映,构成中国古代别具一格的屋顶造型。琉璃瓦饰,建筑屋顶的正脊、垂脊、檐角上置有多种琉璃瓦饰,如正脊与垂脊相交处的大吻,因它有张牙舞爪欲将正脊吞下之势,故又称“吞脊兽”。
大吻产生于汉代,称鸱尾。最早的鸱尾呈鱼尾形,鸱是大海中的鲸,佛经上说它是雨神的座物,能灭火,故造鱼形以厌胜。檐角上常排列一队有趣的小兽,小兽的大小多少视寺庙宫殿的等级而定。最高等级共有十个,其顺序是:
中国著名寺庙
由一个骑凤的仙人领头,后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狡猊、押鱼、懈豸、斗牛、行什。
这些排列的小兽,或象征吉祥,能灭火消灾,或是正义公道的化身,能剪除邪恶。这些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小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世界各国的宗教都留下了不朽的建筑。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各地的大刹庙宇和寺院的塔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成就。普陀山的佛教建筑典范留下了不朽的建筑,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成就。独具魅力的普陀山佛教文化景观,带动了整个舟山岛海洋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促进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崛起,成为“建海洋经济强市,创海洋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