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学生用卷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人称颂它的历史功效:“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二:古人评论它说:“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材料三
它的《示意图》请回答:
(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什么?
(2)“它”开凿于何时?开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请你说出“它”的中心A地名是______,
南起B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
北至C地名是______(即是今:______)
(4)结合三则材料,如何评价“它”的开通?
2.(14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扰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年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材料三(唐太宗时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贵。”——《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与唐初盛世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2分)为什么?(2分)
(2)材料二唐太宗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2分)这一比喻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
(3)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
(4)唐太宗在位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治世局面?(2分)
(5)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3.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速,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攀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数耳,若兵戈屡动,土水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煸万绪,颓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四则材料均摘自《贞观政要》
(1)唐太宗发表材料一言论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3)阅读材料三,唐太宗为了避免“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任用了哪几个名臣?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做一名封建明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指出两点。
4.材料一: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代亚欧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把古老的中
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等连接起来,被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二: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经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如图《宋朝对外贸易路线图》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
建元是我国哪一个皇帝使用的年号-《中国水运报》材料五: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1)写出材料一中为开通这条“交通大动脉”做出杰出贡献的冒险家的名字,并依据材料,概括这条“交通大动脉”的历史地位。
(2)试举一位致力于唐朝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并简述其事迹。
(3)读材料三(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对外贸易的特点。
(4)请你说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该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6)通过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探究,你对当今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有何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材料三: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摘自《明史•职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哪个朝代的什么中央官制?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制度?“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年号“洪武”的皇帝是谁?就材料三而言,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权?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写出明朝为了加强君权而设立的三个特务机构的名称。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①科举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有哪些特点?(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不少于两点)
材料二: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③材料二反映唐太宗重视人才,为选拔官员,他是怎样完善了科举制度的?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④材料三中,诗人肯定了隋炀帝的功绩。请从经济方面举一例说明诗人的观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⑤材料四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答出两点即可)
7.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2)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3)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一个伟大僧人”是指谁?这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的终点在哪里?
8.材料一:“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材料二:“(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种制度?
(2)这种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何时被废除?
(3)这种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除唐太宗外,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还有哪两位?
(4)依据材料二,说明这种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9.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盛世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①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上述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②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开放交流】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③试举两例唐朝时对外交往的事例。
④以上材料表明了唐朝时期社会发展最显著特点的是什么?
⑤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
10.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
(2)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
探究二技术篇
(3)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唐朝农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4)至宋元时期,我国四大发明已经完成,我国四大发明具体指什么?
探究三文化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宋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以上摘自人教版•七下《中国历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唐太宗实行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制度与材料三的关系,举出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
1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
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回答:
(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
(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4)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13.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曾有过灿烂辉煌的阶段,也经历过风霜和雨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6分)
材料二在中外交流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
(2)材料二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请你从中选择一幅图片,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明朝前期,社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中国的茶叶、瓷器、造纸、纺织等物产与科技发明,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物质文化交流重要的产品。郑和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材料四
(4)材料五反映了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这项政策?
14.材料一: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海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材料二:
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
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2)材料二中“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当时国家的哪一政策的推行和哪一技术发明的应用?
材料三:
[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 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3)材料三中的“某人”是指谁?他的活动有何意义?
材料四:
清朝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4)材料四中乾隆帝的话在当时演化成什么对外政策?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5)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的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的认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写诗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大门前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2)我国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在哪个朝代得以完善?
(3)科举制度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写出一条即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