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时间的由来拓展资料素材 新人教版
时间的由来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客观存在的物质都会持续一定的过程。例如,从种子发芽到长叶、开花、结果,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的持续性,就是物质的时间属性。因此,同长度等一样,时间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量。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的移动、燃料的燃烧、物质的流动等原理制成了早期的计时工具。例如,我国在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就创立了立杆测影的方法。根据杆影的方位变化,确定不同的时间。日晷(读作gu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针,还有一个刻有数字和分度的盘,将盘分成许多份,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古代人还利用某些物质的流动现象来计时,如利用水从带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壶中流出的量来计量时间。我国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制的刻箭上,按其一昼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长度分刻成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即为一刻,故有“百刻”之称。自西汉起用12个时辰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
每一时辰合今天的2小时。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到一时为子时,夜一时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
古埃及人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是把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单位。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统一计量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1960年,经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正式把“秒”作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也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并选定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

第2课时 倍的认识
教材第4~6页例3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够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课件。
课件播放《西游记》歌曲。
师:听到这首歌你会想到谁?(孙悟空唐僧)他们俩是什么关系?谁是谁的师傅?谁是谁的徒弟?你知道我和你们是什么关系吗?谁是谁的学生?反过来呢?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数学上两个数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倍”。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3情境图。
师:请大家观察三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呢?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怎样解答?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师:除了比多比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比较还可以怎样比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倍的认识。)
教师出示蓝花和黄花图并提问:蓝花有几朵?是几个2朵?黄花有几朵?黄花里有几个2朵?
生:可以把2朵蓝花看作是1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出示一行红花图共有8朵红花。)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师: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把谁看作1份红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结合图仔细地数一数并圈一圈。
  师:我们研究数学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用观察的办法得出答案还要研究如何计算题目仍然是: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怎样列式?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样想的?(8里面有几个2。)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8÷2=4。
师:“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上。
1.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红带子和绿带子比较它们的长短发现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2.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用圆、三角形、正方形图片进行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连一连自主发现10里面有几个2并列式进行解答。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小学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讨论说出各自的想法。探究蓝花和红花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经历圈一圈和填一填先出红花有(4×2)朵从而想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4倍。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列出除法算式来解答。解答时由于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算式中不要写上倍。
在“巩固应用”环节通过丰富的题型给学生提供施展的机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中体会数学的用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