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制度_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作息时间表小学课程管理制度_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_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本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应制定规范的小学课程。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根据教育部和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三、具体要求
1、改革课程功能。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改革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执行“课标”的能力。
4、改革课程实施。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6、改革教师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各级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7、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8、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9、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10、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和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他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
为了学校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行使课程权利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具体目标是:
1、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的课程。
2、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5、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6、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实践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2、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4、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
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及计划,并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
5、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三、课程计划管理
1、《学校年度课程计划》是学校依据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制定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文件,维护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
2、《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必须在每年的9月1日前(新学年开始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
四、教学管理
1、学校建立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四级管理网络。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管理的重心为教学五环节的管理。
3、备课实行个人分工主备、集体讨论通过、再个性化修改并实施的管理模式,强调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创新的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引导教师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及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交流经验的机会。
5、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由班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好每日作业总量。提倡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感兴趣的探究性作业。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创造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6、学习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严禁进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