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制度 
一、评价目的         
促进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增强终身学习,作反思型教师的自觉性。深入准确地掌握大纲和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了解教师队伍的状况,为教师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三个内容。 
(一) 教学能力评价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选择教学资料能力
1) 根据课程需要能选用恰当的参考资料、工具书等。 
2) 根据课程需要从教学资料中选择补充教材及课外阅读材料。
3) 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挖掘教材的内涵。 
2、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 
4)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单元与课时计划。 
5) 根据教学目标,准确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组织教学内容。 
恰当分析和选定课堂练习和作业。
 6) 挖掘德育因素,确定渗透的结合点。 
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7) 运用适当的方法在教学各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8) 创设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等能引起学生认识
冲动的问题情景,展开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并给以有效的反馈。 
9)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自行获取知识。 
10) 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对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11) 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4、表达能力 
12) 教学语言准确流畅、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板书布局合理,书写规范美观。 
13) 作业评语准确恰当、简洁。 
5、教学实验与动手操作能力 
14) 熟练使用常规教具,能制作实用的教具。 
15) 准确完成演示实验,能改进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
 16) 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熟练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6、教师自己促进的拓展能力
17) 具有继续学习的观念和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18) 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自我,并具有自我发展的规划能力。 
19) 具有教育教学知识的拓展运用能力,做到用所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0)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承担并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公开交流。 
(二)教学工作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方法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7、备课
21)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根据大纲、教材、学生实际抓准重点、难点,精心处理,合理组织内容。 
22)在集体备课中,胜任主备人工作,按说课要求把课说好。
 23)教案书写符合常规要求
24)准备好课堂需要的教学用具,实验仪器,积极选用或制作课件。
8、课堂教学
25)见课堂教学评价表。 
9、作业布置与批改
 26)精心选择和编制作业,有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有利于知识巩固消化和能力培养。 
27)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题型多样,有必作和选作。 
28)作业批改及时,认真规范,有时效性。
10、辅导
 29)有辅导计划和措施并能真正落实,有成效。 
30)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31)有效地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2)辅导特长生及学科兴趣小组,并取得一定成绩
11、测试与质量分析 
33)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成绩,方法科学合理。 
34)会编制教学目标的双向细目表并据此表编制测试题。 
35)能及时做好多种测评结果分析,对教学效果作出正确判断。 
36)能根据评测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和学进行调整。
12、校本课程
37)能根据学校、社区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大纲、教材。 
38)开好校本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3、学习习惯与方法 
39)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听课认真,积极思考发言,大胆质疑,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 
40)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会做学习总结、自我检测。 
41)学生能主动和教师配合,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主动克服学习困难。 
14、学习成绩
42)考试合格率达到规定指标 
43)考试优秀率高于其它平行班。 
44)考试低分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
 45)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15、能力发展
46)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管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7)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 
48)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三、操作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每个三级指标分别按5、4、3、2四个等级记分,各项累积分为该教师最后得分。   
2.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 
随机评价:采取随时抽查的方法进行评价。     
定期评价:采取期中、期末检查的方法进行评价。 
 3.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 
显性评价:评价过程要公开,增加透明度。 
隐性评价:避开评估对象采取的多种评价方式。   
4.学生评价、组内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次十分复杂的工作。现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并逐步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真正起到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