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制度
一、评价目的
促进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使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增强终身学习,作反思型教师的自觉性。深入准确地掌握大纲和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了解教师队伍的状况,为教师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工作和教学效果三个内容。
(一) 教学能力评价指标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 学 能 力 | 1、选择教学资料能力 | 1) 根据课程需要能选用恰当的参考资料、工具书等。 2) 根据课程需要从教学资料中选择补充教材及课外阅读材料。 3) 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挖掘教材的内涵。 |
2、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 | 4) 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单元与课时计划。 5) 根据教学目标,准确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组织教学内容。 恰当分析和选定课堂练习和作业。 6) 挖掘德育因素,确定渗透的结合点。 | |
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 7) 运用适当的方法在教学各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8) 创设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等能引起学生认识 冲动的问题情景,展开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并给以有效的反馈。 9) 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自行获取知识。 10) 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对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11) 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 |
4、表达能力 | 12) 教学语言准确流畅、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板书布局合理,书写规范美观。 13) 作业评语准确恰当、简洁。 | |
5、教学实验与动手操作能力 | 14) 熟练使用常规教具,能制作实用的教具。 15) 准确完成演示实验,能改进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 16) 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熟练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设备。 | |
6、教师自己促进的拓展能力 | 17) 具有继续学习的观念和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18) 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自我,并具有自我发展的规划能力。 19) 具有教育教学知识的拓展运用能力,做到用所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0) 具有教育科研能力,承担并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公开交流。 | |
(二)教学工作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 学 工 作 | 7、备课 | 21)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根据大纲、教材、学生实际抓准重点、难点,精心处理,合理组织内容。 22)在集体备课中,胜任主备人工作,按说课要求把课说好。 23)教案书写符合常规要求 24)准备好课堂需要的教学用具,实验仪器,积极选用或制作课件。 |
8、课堂教学 | 25)见课堂教学评价表。 | |
9、作业布置与批改 | 26)精心选择和编制作业,有针对性、目的性、典型性,有利于知识巩固消化和能力培养。 27)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题型多样,有必作和选作。 28)作业批改及时,认真规范,有时效性。 | |
10、辅导 | 29)有辅导计划和措施并能真正落实,有成效。 30)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31)有效地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2)辅导特长生及学科兴趣小组,并取得一定成绩 | |
11、测试与质量分析 | 33)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成绩,方法科学合理。 34)会编制教学目标的双向细目表并据此表编制测试题。 35)能及时做好多种测评结果分析,对教学效果作出正确判断。 36)能根据评测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和学进行调整。 | |
12、校本课程 | 37)能根据学校、社区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大纲、教材。 38)开好校本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
教学评价方法 |
(三)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13、学习习惯与方法 | 39)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听课认真,积极思考发言,大胆质疑,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 40)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会做学习总结、自我检测。 41)学生能主动和教师配合,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主动克服学习困难。 | |
14、学习成绩 | 42)考试合格率达到规定指标 43)考试优秀率高于其它平行班。 44)考试低分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 45)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 |
15、能力发展 | 46)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管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7)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 48)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 |
三、操作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每个三级指标分别按5、4、3、2四个等级记分,各项累积分为该教师最后得分。
2.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
随机评价:采取随时抽查的方法进行评价。
定期评价:采取期中、期末检查的方法进行评价。
3.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
显性评价:评价过程要公开,增加透明度。
隐性评价:避开评估对象采取的多种评价方式。
4.学生评价、组内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次十分复杂的工作。现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并逐步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真正起到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