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1及答案
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 
A. 第一次战争                    B. 第二次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 帝国主义的社会内部矛盾            C.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 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3、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军事技术的落后                    B. 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C. 西方列强的强大                    D. 社会制度的腐败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的纲领性文件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万大洪告示》    D.《原道醒世训》
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7、下列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一场以日、俄为师,推行新政的革命运动           
B. 是一场提倡新学,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化革命
井冈山大学怎么样 C.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D. 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的自强运动
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9、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 李大钊        B.陈独秀          C.张国焘           D
10、发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B.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1119241926 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 
A.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B.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
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12、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当选为主席的是( 
A.         B.周恩来          C.王明        D
131929 4 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一个原则性纠正是( 
A. 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
B.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C.改按人口平分土地为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D.改“抽多补少”为“抽肥补瘦”
14、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担负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的是( 
A.正面战场        B.敌后战场        C.国共联军      D.美蒋联军
15、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是在( 
A.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C.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D. 华北事变爆发后
16、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 的是(  )
  A. 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B.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
17、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A.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B. 调整减租减息政策                  C. 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D. 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归国家所有
18、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会议是( 
A. 民盟一届一中全会                  B. 民盟一届二中全会
C.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D. 民盟一届四中全会
1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0、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的利润( 
A. 归国家所有                          B. 归企业所有       
C. 归工人所有                        D. 实行“四马分肥”
21、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 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B. 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C. 共产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D. 民主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24、1956 年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论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是( 
A.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5、19569月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人民大众同反革命残余势力的矛盾
C. 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6、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B. 《五·一六通知》
C.《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  D.《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27、1978 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的是(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拨乱反正
C. 改革开放                             D.“两个凡是”
28、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是(    )的作出和实施。
A.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C.《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D.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9、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其标志是( 
A.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十四大的召开
30、中共十六大提出了(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
均无分。)
31、第一次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 
  A.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殖民地的中国
  C.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D.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E. 中国逐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包括( 
  A. 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B.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C.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E.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33、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激烈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