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古诗阅读摸底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拓展阅读实训。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结合全诗,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缺月:____
明灭:____
起:____
[2]“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意思是什么?
[3]本诗以(____________)为诗眼,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作者采用的是( )手法,作用是什么?
[5]诗中押韵的四个字是什么?
2. 微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人口的大量损失,国力锐减。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写作背景: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靡靡之音,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作背景:公元1192年,诗人已68岁,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之夜,诗人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1]读组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写作背景资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春望》表现了诗人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祖国的情感。(____)
(2)《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____)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几位诗人都因爱国而和诗篇一起名垂青史。
B.他们都处在国家动荡的苦难时期,却写出了不朽的诗篇。
C.不论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D.几位诗人都是在歌颂自己。
[3]任选一首诗,从中出最能体现诗人爱国情深的词语或诗句,并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图片配上一首合适的词,并完成练习。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___(季节)。
(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彩的描写,如鹭的颜是_____,箬笠和
蓑衣的颜分别是____和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的生活情趣。
4. 课内语段精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青春作伴好还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字的意思是( )
A.听说 B.用鼻子嗅 C.名声 D.出名
[3]诗的第二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______朝_______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收复河南河北后的_______,表达了诗人强烈的________之情。
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村晚》,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陂(bēī):___________
②漪:___________
③腔:___________
[2]“衔”字运用了( )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示儿:________ 九州:________
王师:________ 乃翁: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示儿 题临安邸
[宋]陆游 [宋]林升
死去元知万事空, 山外青山楼外楼,
但悲不见九州同。 西湖歌舞几时休?
王师北定中原日, 暖风熏得游人醉,
家祭无忘告乃翁。 直把杭州作汴州。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乃翁]你们的父亲。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阅读链接]陆游年幼时正当金人入侵,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尽管生活艰辛,他在家里仍接受很多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金复国的思想。公元1163年,陆游替张浚(南宋的抗金名将)策划北伐,不幸北伐失败,被罢免了官职。公元1170年,陆游到四川去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在国防最前线活动过一个时期。这次军队生活,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的内容,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因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连地方官也丢了。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选择恰当的感情基调朗读诗歌。
A.悲伤痛心 B.悲愤讽刺
(1)朗读《示儿》应读出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朗读《题临安邸》应读出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1)《示儿》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题目中我能了解到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临安邸》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诗题我提出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问题读古诗,能更快理解诗歌内容。
[3]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注释和资料,写一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的意思,并体会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以下为五律,供同学们阅读品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
A.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D.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上一句D.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睛。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
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的是: 。这两句点明了题目中“村居”的 ,还勾画出了清新秀丽的“村居” 。
[2]这首词下阕写的是: 。大儿子在 ;二儿子在 ;小儿子在 。一个“ ”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写得淋漓尽致。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外阅读。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一)过分水岭
溪水___________似___________,
入山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头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
3.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似:_______________ 分头:_______________
4.“入山三日”说明了(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