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李素清    张金屯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分析山西生态环境的现状、后果、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遏制其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些对策。
1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形势严峻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长期以煤炭为主的经济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山西是全国生态破坏最严重、环境质量最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省份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主要表现为:
1.1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山西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调查,山西水土流失面积
达1.08×107hm2占全省总面积的69%,占全省山区、丘陵区总面积的88%。全省平均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000t,严重地区可达每平方公里1.0×104~2.0×104t,每年平均向黄河、海河输送泥沙4.56×108t,其中黄河流域输送泥沙3.67×108t,占全省输泥沙量的80%,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4,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水土流失分布广,全省119个县(市、区)几乎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尤以晋西、晋西北各县(市、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其输沙量约占全省输沙总量的63%。
1.2  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干旱的气候,加之大风天气多、植被匮乏,使晋西北、晋西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发展迅速,对山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在晋西北受沙质荒漠化危害的土地面积高达100.64×104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并且荒漠化以每年10m的速度向南扩展,使沙尘暴和扬尘天气频频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全省农村、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其影响也波及到周边省份。
1.3  土地盐渍化面积大
山西土地盐渍化面积达5.37×105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大盆地中,占盆地面积的15%。尤以汾河平原和谷地、滹沱河所流经的平原以及桑干河冲积平原的土地盐渍化最为严重。随着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盐渍化土地面积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其危害不可低估。
1.4  森林破坏严重
长期的森林破坏,使山西成为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为1.83×106hm2,森林覆盖率11.7%,加上灌木、四旁树折合面积,共有森林面积3.14×106hm2。全省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排在第22位。人均占有林地0.04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森林破坏,使不少生物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山西生物多样性损失极大,一些珍稀物种已经灭绝,另一些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1.5  草地几乎全部退化
山西天然草地资源较丰富,全省天然草地面积约有376.39×104hm2。但由于利用强度不断
增加和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大面积退化。目前山西是北方地区草地退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退化面积约占全省草地总面积95%以上,有30%的草地退化达到了4~5级水平,几乎完全丧失了利用价值。退化草地在全省各县(市、区)普遍存在,以山区丘陵地区退化最严重。
1.6  工矿区生态衰退加剧
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原材料工业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使山西成为全国工矿区土地与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初步统计,全省累积塌陷、破坏和煤矸石、尾矿等压占土地已达7.56×105hm2,并以每年5×103hm2的速度递增,平均每生产万吨原煤破坏土地0.058hm2,其中40%为耕地。工矿区土地破坏的分布与煤炭、矿藏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分布非常广泛,但凡有采煤、采矿的地方,就有土地破坏。工矿区土地破坏遍及全省多个地市,以大同、朔州、晋中、晋城、长治、临汾、阳泉、吕梁、太原等地破坏最为严重。
1.7  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使山西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干热风、大风、地表裂缝、塌陷、沉降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趋于恶化。其中,干旱是出现频次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据统计,建国以来大约1.3a~1.5a一遇,个别地区十年九旱。尤其是以春、夏季干旱最为常见,约占所有干旱的75%左右。80年代以前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干旱25%、冰雹4.5%、洪涝1.8%、霜冻3.7%。9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上升为干旱43.7%、冰雹9.5%、洪涝7.1%、霜冻5.2%。可见,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受灾面积呈增长趋势。
1.8  环境污染严重
山西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全国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山西占了13个。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省城太原位居榜首。全省人均排污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9倍,其中TSP和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值的6.57倍,烟尘排放量为全国平均值的7倍。目前威胁人类的10大严重环境祸害中,山西占到5~6种,环境污染已成为山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9  社会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波及到社会生态环境,使其质量降低,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必然对旅游环境、投资环境、人才环境、人体健康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比如,近年来山西城乡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70年代上升了30%~50%,恶性肿瘤占厂矿职工死亡率的30%,各种呼吸道疾病、职业病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率位居全国之首。
2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
2.1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价,可从生态环境功能价值和预防生态环境恶化费用以及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费用的角度来评价计算。根据恢复费用法、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等方法估算的结果,1999年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为196.03亿元(表1),约占1999年全省GDP的13.01%。
表1  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分析一览表  (单位:亿元)
生态环境破坏类型
1999年损失值
过去20年累计损失值
未来损失值(恢复费)
总损失值
水土流失
4.50
233.90
810.00
1043.90
土地荒漠化
2.83
30.49
376.13
406.62
土地盐渍化
3.86
77.20
214.80
292.00
森林破坏
17.60
276.45
720.00
996.45
草地退化
7.40
155.50
540.00
695.50
工矿区土地破坏
5.02
88.64
378.00
466.64
自然灾害
23.66
243.60
75.00
318.60
环境污染
124.52
1025.50
259.10
1284.60
社会生态条件恶化
6.64
49.85
-
  49.85
合计
196.03
2181.13
3373.03
5554.16
1980~1999年期间,山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但由于经济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经济发展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应增加。过去20年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累积损失值达2181.13亿元,若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初步恢复治理,则需恢复费3373.03亿元。二者合计,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总损失费用为5554.16亿元(表1)。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只是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未包括基因、物种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远大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2~3倍,甚至达10倍。何况,山西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有些生态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破坏,就很难或根本无法恢复。由此可见,山西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2.2  加剧自然灾害
2.2.1  干旱频繁发生
由于生态平衡失调,特别是大规模采煤挖矿,不仅破坏了地下水系,也污染了地表水源,导致山西淡水供应更趋紧张,旱灾发生频率不断加快,受灾面积不断扩大。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2×106~3.3×106hm2左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比50年代成倍增长(图1)。比如1999年山西遭受特大旱灾的影响,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29.4×104hm2,绝收面积达114.7×104hm2,粮食减产24%。减产5成以上的县有58个,其中减产8成以上的县有20个。
图1  1952~1999年山西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
2.2.2  地质灾害危害严重
地质灾害是山西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表裂缝、塌陷、沉降等为主。由于山西以煤炭为主的采掘工业掠夺式开采和粗放式经营,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而且导致地表裂缝、塌陷、沉降,甚至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目前全省地下采空区面积1.3×105hm2,土地塌陷面积5.2×104hm2,严重威胁生产安全。比如1980年以来,全省采煤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累计达75.6×104hm2(表2),煤矸石累积存量9×108t。同时,采煤造成河水断流,井泉干涸,累积使1900多个自然村、950万人口、9万头牲畜吃水困难,部分水浇地变成旱地。
表2  1980~1999年山西工矿区土地破坏面积的变化  (单位:万hm2
年份
破坏总面积
农田面积
林地面积
草地面积
1980
72.65
32.00
15.26
25.39
1985
72.90
33.50
17.50
21.30
1990
73.15
33.60
17.60
22.30
1995
73.40
33.80
17.47
22.00
1999
75.60
35.00
18.00
22.60
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哪一个
2.3  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加速了不可再生资源的衰退,也加剧了可再生资源的短缺,使山西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挑战。
2.3.1  土地退化与耕地减少加剧了人地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用地逐年增加,全省耕地以每年1.33×104hm2的速度递减,耕地的不断减少与人口的持续增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人地矛盾突出。从50年代到90年代,山西耕地面积减少与人口增长的变化如图2所示。全省耕地面积减少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的平均水平。
注:1996年耕地面积为农业普查数
图2  1952~1999年山西耕地面积减少与人口增长图
2.3.2  加快了矿产资源衰竭速度
山西是资源大省,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3,且煤质好、品种全,铝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一半,其他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受“资源无价”观念的影响和管理混乱,矿山企业盲目发展,乡镇与个体矿点一哄而上,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现象普遍,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加之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资源回采率和利用率极低。全省平均煤炭资源回采率只有47%,而乡镇煤矿仅为10%。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仅为20—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许多共生、伴生矿利用单一,浪费严重,资源保证率逐年下降。据统计,目前全省煤炭探明储量中已动用42.4%,大同优质动力煤的开采年限只能维持10a~15a。如不加以保护,矿产资源就有濒临枯竭的危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