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
140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总第219期
No.2. 2021Sum 219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收稿日期:2020-12-02
作者简介:李雪(1980—),女,四川泸州人,硕士,高级物流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建
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既是职业院校专
业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重
要措施。2020年11月,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
业根据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
设方案》的通知,按照其决策部署,物流管理专业全面
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1]。目的在
于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
教”改革[1]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物流管理1+X 证书制度试点专业,也是四川地区该专业中唯一一所民办性质的试点院校。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长期从事物流管理研究工作,大部分有长期物流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具备清晰的教
学、实训及培训经验,可以结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进行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取得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多项课题研究以及创新项目等成果。但是通过与首批10个国家级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团队结构、学习培训、社会服务、激励措施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一)团队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年龄都比较年轻,在职称方面主要以讲师为主,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呈现年轻化,虽然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科研能力,导致教学成果不够突出[2]。特别是缺乏“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行业工匠”来引领教学团队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
凸显了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短板”。
(二)培训缺乏力度
由于培训渠道的不畅和培训计划的不当,物流管理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无法及时充电以更新知识结构[2],
对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内涵缺
乏深入的学习认识,将直接影响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效
率,进一步使其竞争力大大削弱[2]。另外,物流管理教
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均有较多教学工作,如果长时间外出
学习培训,对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三)开展社会服务较少
虽然物流管理专业在2019年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四类”人员招生、退伍军人培训等,但物流管
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参与社会服务比较少。他们仍然需要拓展这方面的资源,为区域内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三、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一)明确团队建设规划目标一是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推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二是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3],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成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教师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摘  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对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创新团队;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2-000140-02
高职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
李 雪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10)
2021年第2期总第219期
No.2. 2021
Sum 219职业教育研究
(二)提升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力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水平。持续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国培、企业实践、专题培训等提升其教学、科研、实操水平;制订并实施团队成员实践锻炼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物流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4]以研究促教学,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完成教改项目的研究,推广研究成果。二是以1+X为契机,推动“三教”改革。落实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推动1+X“三教”改革,培育各级教学名师;将成效为本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秀课程案例分享;开展物流1+X 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物流企业技开展技能培训,做好社会服务;编写活页式课程教材,让企业兼职教师更多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编写进教材,让学生接收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申报优秀教材。加强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趋势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团队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省级、校级科研课题研究;完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或行业科研课题1~2项;形成研究报告,发表成果论文,出版教材,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扩大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涉及的企业面、加大企业委员数量,促进教学、实训、科研水平的提高;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加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力度;完成课程改革,申报行业或升级课题立项。三是团队教师合理分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立技能大赛指导团队,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教育快递技能大赛、全国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全
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货运代理项目,结合专业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赛。
(三)加强校企合作,团队协同育人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与百世物流共同开设“现代学徒制班”、与顺丰速运开展“订单班”,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听取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提升对企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水平;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企业新技术发展要求,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发实训项目立体化指导书。
第二,团队协同育人。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专业认知实践、专业教学实践、跟岗实训、商演演练等活动;拓展物流专业学生第二课堂,使其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强化专业技能提升。面对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以及智慧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学期都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跟岗实习指导和顶岗实习指导,提高对物流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
(四)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团队教学资源整合
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产业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开发学习领域”的流程,通过物流作业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在课程体系中,以岗位导向为主线,通过对仓管员、收派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分拣员等岗位的工作程序、人员组织、工作过程、服务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遵章守纪、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作”的职业素质,设置工作情景、任务模块和课程单元,递进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能胜任企业职业岗位要求。通过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智慧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让学生能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五)团队激励措施
建立培养机制,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负责人制;构建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机制,为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学团队给予制度保障;要求教师不断跟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改善教学,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适应课程改革需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及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模式。三年内建设一门校级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校级或行业教学名师1名,教学骨干2人;发挥教学团队促进职前与职后教师一体化发展的专业成长的作用,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力争3~5年时间建设成为校级或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制定团队教研会制度及研讨内容,按照分工分阶段完成任务。统筹安排教师授课、实践锻炼
、外出培训等,保障教师的研究时间及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Z].教师函〔2019〕4号.
[2]姬瑞海.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职业,2008(30):19-20.
[3]贾俊花.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河北企业,2014(2):99-100.[4]罗璇,李晓君,孟琳.“诊改”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品位经典,2020(2):105-106.[5]陈珊.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研究——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J].智库时代,2018(28):148-149.
(责任编辑:张咏梅)
14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