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名师教案...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
(一)表解知识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
届三
中全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2)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
197812
地点
北京
主要
内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民主
法制
建设
加强
背景
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全国人大也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
重大
措施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影响
人民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2.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对内
改革
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
第一:
农村
改革
开始时间
及地区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重大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第二:
城市
改革
开始时间及重点
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加快改革步伐
中国冤案背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措施
1)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2)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对外
开放
经济特区建设
目的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过程
建立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发展
1)继续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2)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3)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意义
经济特区的创设,扩大了对外贸易、对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过程
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中,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
1982)
强调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
1987年)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的战略部署。
南方谈话(1992年)
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主要内容
(1)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
(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3)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
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论形成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四大
1992年)
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大会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
1997年)
主要内容
(1)作了《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意义
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剖析重难点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纠正“左”的错误,根除不良影响,但是一些领导人提出“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实质上仍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反对彻底纠正“”的错误。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认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
 
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4)从发展动力上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闭门式的发展模式。
 
3.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建国初期,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无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批农民率先把村里的土地承包到自己家里去种,搞起了“包产到户”,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由集中经营、平均分配到分散经营、按劳分配的重大调整。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国初期,所形成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取代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并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新格局该怎样理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