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介绍之9——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介绍之9——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华人获诺贝尔物理奖者档案库之(5)
崔琦(1998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
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做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
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侨网(2001-04-28
    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又有一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他就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崔琦。
    许多人说,崔琦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腆腼甚至羞涩。其实皆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凡的平常心。获知喜讯的当天,他仍旧按事先预约,前往医院检查身体,没有向任何人声张,甚至没有给在西岸探望小女儿的妻子琳达,和正在哈佛读艺术系的大女儿艾琳打电话,与她们分享快乐。
    当普林斯顿校方为此召开记者会时,公关人员了好久,才把他几乎是“逼上了讲台”。此时他一副实验室打扮,面对“汹涌的记者”,只是好脾气地点头微笑,半个小时的记者会上,崔琦的发言不超过3分钟,在简短的发言中,他的致辞不无幽默,“蒙幸运之神的眷顾,我才得以进行所谓研究工作,实际上基本就是做一些好玩、有趣及挑战性的事,而且还有钱拿。”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一个乡村。由于贫困,乡中连一间校舍也没有,崔琦只有接受私塾中的四书、五经教育。不久,他便随大来到香港直接进入六年级学习。在香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关,一是学说广东话,二是学好英文。后来,他进入培正中学就读,这使他的英文进步很快,因为这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
用英语或是名词中英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崔琦受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认为: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
    1958年,19岁的崔琦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古斯塔纳学院学习,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由于青少年的崔琦在从河南辗转到香港,又从香港到美国的历程中,克服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勤奋学习,努力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从学院毕业。
    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物理学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特别的喜好,并开始对物理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当他圆满完成这里的学业后,又前往贝尔研究室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这里的物理实验更使他趣味盎然,并决心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与探索。
    崔琦一方面治学严谨、专心致志,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可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并且工作时很少
理会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非常有效率。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他便于1984年和另外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
    而另一方面,崔琦又是一个很具幽默感、很随和的人,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也会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不要压着自己钻进牛角尖,松弛一下,将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次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崔琦却微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去提如何应用这个新理论。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量子物理的电子有其新的特性。”
        13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
    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此外,崔琦还是一个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人。他对很多事物均感兴趣。当年,他不仅物理、生物、化学、
中英文等学科成绩都特别好,而且他还喜爱打篮球和唱歌。大学毕业时,有同学对崔琦如下评价:“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徐,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周末数小时的阅报,从不间断,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经济、艺术、体育,他都不放过。崔琦因此还幽默地说:自己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的都看得懂。也正是他广泛的兴趣和宽阔的知识面,使他思维活跃,脑中经常涌现新想法,新念头像是永无止境。
    从一个贫穷乡间的普通孩子成长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的成功是华人的骄傲,崔琦的成才经验和全面素质培养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中国有几个诺贝尔奖
  去年,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衣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
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