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各种耀眼的光环和荣誉她已经获得过40多项,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足足装了两个大柜子。两个多月前,她带领的团队再次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这位在云南教育界响当当的名人却说“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养育了我,给了我新的生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她很“抠门”,多年来自己不吃一顿肉,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块钱。然而,她却把全部获得的奖金,人们给她治病的捐款和大部分工资近5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困难众和贫困山区的教育。
她没有子女,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儿童之家”创办之初,还要她背着、抱着的孩子,现在已是读初中的少年郎;大的“女儿”已出嫁为人妻。现在,依然有50多个孩子叫她“妈妈”。
她一直认为,要解决贫困必须让未来的母亲接受较好的教育。为了这一信念,她不顾人们的冷嘲热讽,呼吁筹办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在这座偏远的小县城落成。
她少年失去父母,青年失去丈夫,又身患重病。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她选择了坚强:“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滋润一片绿洲……”
她就是丽江市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
没人喜欢艰苦,张桂梅也一样,但她选择了艰苦,她说,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
一条被洗得褪了的牛仔裤、一件很老气的花衬衫、一双旧旧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记者再次见到张桂梅时,她的“行头”和多年前几乎一模一样。见记者打量她,
爽朗的她自嘲道:“同事们都叫我‘老太太’,习惯了,穿着舒服就行。”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她的人生、
她的事业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轨迹。张桂梅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家庭,18岁临近高中毕业时,母亲去世,她随支援边疆建设的来到云南,两年后,她成了现香格里拉县林业局子弟学校的一名老师。
“自从站上三尺讲台,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在张桂梅看来,热爱归热爱,要当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明确了奋斗目标,她就没有间断过学习。1988年,张桂梅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收获了爱情。随后,她随同丈夫调回了丈夫的家乡———大理喜洲,开始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丈夫患胃癌去世。
失去了爱人,对张桂梅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为了从悲痛中走出来,张桂梅来到了华坪县这座偏远的县城,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践行“只要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记丽江市华坪县“儿童之家”院长、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
■本刊记者
李配亮
杨云慧
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来到华坪后,我看到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就感到揪心的痛。”快言快语的张桂梅说,当初离开大理来到华坪,只是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你们问我为什么扎根山区,原因很简单,是爱的本能,换成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来到华坪后,张桂梅主动放弃了进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的机会,而是选择了条件特别差的中心中学。提起当时的选择,张桂梅说:“我看中的就是学校条件艰苦这一点。”在中心中学,张桂梅承担了4个毕业班的政治教学任务,“感觉几乎都在小跑,不跑前跑后地辅导学生,哪能行?”
1997年,不幸又尾随张桂梅而来:子宫发现肿瘤。张桂梅说:“当发现时,肿瘤已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必须尽快手术。”但眼看着毕业班的学生3个月后就要升学考了,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她把医院诊断书悄悄锁了起来。7月,把学生送进考场后,她才独自到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当时,医生
嘱咐张桂梅“最少也要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
可手术后的第24天,张桂梅又站到了华坪县民族中学的讲台上。因为她了解到,民中的条件更为艰苦。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认为我是不是很傻?”张桂梅说,“条件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我,也更能锻炼人。”
可就在第二年,又一次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张桂梅又再次去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当她重新站在讲台时,教育局和学校领导要为她减去一门课,但她死活都不肯,“我的身体可以慢慢治,但耽误了学生,那是一生的罪过啊。”
谁也不愿意去当“乞丐”,张桂梅说,只要“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能生活得好一点,我当“乞丐”,值!
从2000年开始,张桂梅担任“儿童之家”的义务院长。“儿童之家”,最早是一个美国华人社团“美国妈妈联谊会”的基金会与丽江市政府合办的,其性质是福利院或孤儿院。这个基金会的负责人了解到张桂梅后,决定将这所孤儿院办到华坪县,并坚持要让她出任院长。从此,她就干起了第二份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每天晚上跑回“儿童之家”忙里忙外,第二天上班前将孩子们的事情都安排好后又匆匆赶去学校上课。现在“儿童之家”隶属于当地政府。
“我之所以不把‘儿童之家’叫做福利院或孤儿院,是因为这些孩子的情况特殊。”为了不让孩子见到“福利院”或“孤儿院”的牌子就心里难受,在张桂梅的坚持下,孤儿院的名字改成了“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成立的第一天就收了来自大山的36个孩子,孩子们的年龄差距很大,小的只有两岁,大的已经上小学五年级。“儿童之家”成立一个月后,孩子们的数量就增加到50多个。
第二年,基金会一年7万元的赞助已远远不够了。“怎么办?”张桂梅想出了一个无奈的办法:周末领着孩子们帮一家鞋店卖鞋。“叔叔、阿姨们,买双我们的鞋子吧。”在孩子们的吆喝声中挣到了几千元钱。但是孩子们每叫一声“叔叔、阿姨”,张桂梅的心就像被人用针在不停地使劲扎,“那种无奈和酸楚无法用言语形容。”
“你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别当‘儿童之家’的院长。”这样的声音出现了。后来就只见张桂梅领着她的员工在人中吆喝着卖鞋。
“卖鞋的收入太少,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开支却越来越大,怎么办呢?”这可愁坏了张桂梅。
“妈妈,我们把玩具拿去卖了吧。”懂事的孩子们拿出了香港一家慈善机构捐给他们的玩具。
卖了40多个玩具后,张桂梅把卖得的2000多元钱替上学的孩子们交了部分学费。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卖了玩具后,张桂梅想到了“乞讨”。
说干就干!张桂梅政府部门开了张证明,就来到了华坪县城大街上“乞讨”。因为华坪县城不大,大家相互认识的人很多,“刚开始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慢慢地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乞讨”并非张桂梅想象的那样简单。一个多月下来,张桂梅“讨”到的钱对“儿童之家”越来越大的开支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她并没有放弃。2003年暑假,张桂梅从华坪“转战”昆明。
在昆明,张桂梅背着复印好的一大旅行包资料走街串巷地“乞讨”。张桂梅见人就发资料,但很多人以为她是骗子,有的往她的脸上吐口水、吐痰,有的还辱骂她。
“被人侮辱我都不怕,但我最怕家人的不理解。”有一天,张桂梅来到家向诉说遭遇,但也认为是“丢人现眼”的做法。面对的不了解,张桂梅只有悻悻地离开,苦涩的泪只有独自吞下。
“乞讨很丢人,但是‘儿童之家’的孩子如果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儿,渴了就讨口水喝,饿了就啃几口干粮,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乞讨”了2万多元钱。
在张桂梅的感召下,一些好心人向“儿童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华坪县政府和一家企业投资200余万元新建的‘儿童之家’能满足100余名儿童的生活。”提到新建的“儿童之家”,张桂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07年,“儿童之家”还获得了政府的低保,每个孩子每月有60元补助。张桂梅说:“现在虽仍缺资金,但是在社会主义温暖的大家庭中,我相信‘儿童之家’会越来越好。”
“一看到贫困学生,我心里就特难受”,为了学生能安心上学,张桂梅对自己特别“抠门”,把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
在华坪,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是出了名的。
由于每天只用3块钱生活费,不熟悉张桂梅的人置疑说:“现在吃碗米线都要五六块,她每天只用3元钱的生活费,怎么可能?”
然而熟悉张桂梅的人都说:“这的确是事实,为了省钱,她多年来从不吃肉,现在只要一吃点肉就呕吐。”
连生活费都这样“抠”,张桂梅的打扮可想而知。张桂梅说:“我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一些领导、同事或好心人买了,硬往我身上套的。”
作为十七大代表,会议召开前夕,华坪县委给张桂梅7000元钱制装费,让她穿着像样的西服上北京。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一台电脑,把剩余的2000元钱买了一大堆十七大的纪念信封,发给县委、县政府的所有工作人员。
但在华坪,张桂梅对别人的慷慨,更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一个学生没有钱吃饭了,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钱,把仅有的20元钱都给了那个学生。张桂梅对孩子说:“你先用着,我会想办法。”从此,那个小男孩每个星期都得到张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毕业。
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那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给了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
72岁的大病危,在离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见过面的妹妹,还给她寄来了500元钱路费。这时,正遇上一个生病的学生交不起住院费,张桂梅把给的路费为学生交了住院费。
2005年的一天,张桂梅到华坪县通达乡寻“儿童之家”的一名孩子。到通达乡后,张桂梅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一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坐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上课。“不让孩子们坐在安全的教室里读书怎么行?”张桂梅于是萌发了要为通达乡建一所小学的念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桂梅整天想着如何去筹钱建校的事情。
2006年,张桂梅荣获了“兴滇人才奖”,有30万元的奖金,她向华坪县委组织部表示:把30万元全部捐给通达乡建校。然而,也就在这时,张桂梅的侄儿急需要钱,到张桂梅,“先借给我几万元
钱,等手术后就还给你”。一边是病重的侄儿,一边是在危房里上课的孩子们。痛苦的抉择后,张桂梅还是让颁奖部门把钱直接打给了华坪县委组织部。说到这样“无情”的抉择,张桂梅泪流满面。
……
张桂梅的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全国劳模的5000元的奖金,张桂梅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前交了党费;又有3万多元的奖金,张桂梅刚过手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截至目前,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近50万元,全部用于资助学生、困难众和教育事业。
“只有改变贫困女孩的命运,才能改变‘低素质母亲——
—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华坪女子高中的建成,圆了张桂梅的梦。
“有一位妇女,因一点小事情想不通就喝农药自杀了,见妻子自杀,丈夫也寻了短见……”张桂梅说,“我从收养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很多贫困家庭的不幸”。
在张桂梅看来,偏远贫困地区的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集中体现在女童受教育程度低,“在偏僻的华坪县,乡村贫困女孩上高中的很少,她们大多数不能继续接受教育,所以形成了‘低素质女孩——
—低素质母亲——
—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张桂梅坚信:只要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
“何不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呢?”2002年,张桂梅萌生了在华坪建一所女子高中的念头,也就是从那时起,她为了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走。
在昆明“乞讨”时,张桂梅向有关单位和过往的行人千万遍地描述她梦想中的女子高中:
女子高中是一
所有爱的氛围笼罩的学校,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孩将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孩子将不再重复祖祖辈辈走过的路,她们将来的生活肯定会美好。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然而,张桂梅的“宏伟蓝图”招来的是许多人的质疑和辱骂。
但是执著的张桂梅并没有放弃,她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为了筹集资金办学,张桂梅求过很多人。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去寻求帮助,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见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还出来看笑话,当时我真想个地缝钻进去,你不知道那种羞辱让我有多么难过。”
“2008年1月7号,从哈尔滨打来电话,说我哥哥病危,一直在喊着我的名字,盼着想见我最后一面。”张桂梅说,“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号到北京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我想,这下子,我可以见到我那弥留人间的哥哥最后一面了。我到了中央台,编导说:‘张老师,我们了个大企业家和你对话,能不能帮你解决点女子高中的困难,就看你自己了。’我等着把这场节目录完,等来了这位企业家答应给女子高中50万~100万元资助的同时,也等来了另一个消息:哥哥已经火化了。”
……
功夫不付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兴办贫困女子高中在2008年8月变成了现实:由丽江市委、市政府补助100万元,华坪县投入100万元新建的建筑面积为1822平方米、可容纳600名学生的综
合楼竣工投入使用。9月1日,来自华坪、永胜、宁蒗等3个县的100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学校缺教师,我就去云南师范大学招。”2008年3月27日,张桂梅事迹专场报告会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报告会后,张桂梅就向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推销”了华坪女子高中,希望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女子高中任教。但张桂梅开出的条件却很“苛刻”:要到女子高中当老师,必须3年内不得结婚。
2008年,女子高中一次就招了12名教师,2009年招了17名。“我是听了张桂梅的报告后,才到女子高中教书的。”籍贯陕西西安,毕业于曲靖师范学院的费宝娜说:“2008年,张桂梅到我们学院作讲座,她的事迹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我选择了女子高中。”
“对张桂梅校长提出‘3年内不得结婚’的苛刻条件,我们很理解,也很支持。”在女子高中工作的教师们说。
“华坪女子高中总建筑面积5632平方米,项目所需建设资金2060.99万元,一些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之中。学校对所有学生免收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并免费提供棉被等生活用品,这是我们很难想象的,但是张桂梅却做到了。”华坪县教育局局长杨文华感动地说,张桂梅顶着脑瘤吞噬生命的危险,四处筹资数千万元,使学校逐渐完善并形成规模,“如果没有张桂梅,女子高中根本建不起来,如果没有张桂梅,贫困山区的女孩也不可能读高中。”
“她三年如一日地以校为家,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她支撑着病体完成了165名学生的家访,行程3000多千米……”现在一提起张桂梅,华坪女子高中“80后”的老师们都说,“是张桂梅校长言传身教地教育了我们,我们要感谢她。”
是什么使这些“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校的发展献计出力呢?张桂梅说:“我们在学校里高唱红歌、看革命故事片,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二十几岁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个老劳模有着太多的不同,但在磨合中到了共同的追求。一支年轻的队伍正在成长。
“张红琼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却把评为先进教师的2500元奖金捐给学校;工会主席陆润芝把300元奖金悄悄给了学生做生活费;党员教师费宝娜从宿舍楼道跌下来摔伤,头部缝了3针,医生让她住院,她却打完针就回到学校又站在讲台上……”因女子高中全校师生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积极探索,把学校建设成为备受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新型学校,于今年2月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面对成绩和荣誉,张桂梅说,“成绩和荣誉毕竟属于过去,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唯有加倍努力工作,才对得起自己和这所学校”。
[记者手记]
“是党和人民给了我动力”
采访中,张桂梅向记者讲述了她经历过的一次让她揪心的场面——
—一位傈僳族学生家长来到我的办公室为孩子交书费,他伸出黑瘦的大手,将一大把一毛两毛的钞票放在我的桌子上,满是皱纹的脸含着笑说:“就这些了啊,有了钱我还会送来。”我看看那位兄长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边背着书包、脸蛋黝黑的
曾经,大量学生外流,人民众意见大。这成为会泽教育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
会泽教育亟须走出低谷,谁会是振兴路上的领路人呢?
鞋店名是他——
—会泽县教育局局长陈加明,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以对教育的无限责任和忠诚引领会泽教育走上了振兴之路!
会泽教育的转折
2002年5月,会泽县教育局领导班子作出调整。40岁的陈加明出任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许多人对新局长寄予厚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会泽教育能够走上振兴之路。但也有人为陈加明暗暗捏了一把汗,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担子不轻!
时不我待。上任后,陈加明没有片刻停顿,他开始一边整顿教育局的机关作风,一边着手对全县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只有改革才会有希望。在新一届教育局领导班子的力推之下,会泽县教育开始有了大的动作。
2002年7月,会泽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表明会泽县整顿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些改革发展的思路也渐渐浮出水面。会泽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这一年,也成为会泽教育的转折。
同年10月,会泽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县教育局采取措施狠抓各种制度建设,从政策、
振兴路上的领路人
——
—记会泽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加明
本刊记者矣勇
小姑娘,她那一双清澈晶莹的眼睛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在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也是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山区众对教育的企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是啊,如果肩负不起责任,何谈教师的职责?只有循着“职责”这个词,我们才能去读张桂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张桂梅。
有人曾经对张桂梅说:“你已经快干枯了!一个人爱的能量是有限的,你却把它输出到了极限。”张桂梅的回答是:“我的爱永远输送不完!因为党和人民源源不断地为我输送着爱。”
也有人常疑惑不解地问张桂梅:“你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按常理,女子高中的建成,张桂梅的梦也圆了,她也该歇歇了。但张桂梅说:“如果没有组织的照顾和华坪人民的关心,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我还需加倍工作,报答党和人民,报答华坪的父老乡亲!”
这就是张桂梅。只讲付出,不图回报的共产党员张张桂梅!
在采访结束时,张桂梅说出了她的几个心愿:在退休前,把女子高中的围墙建起来,让学生安安心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希望有一位称心如意的校长接自己的班,把女子高中建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年,看到女子高中一天比一天好,看到所有贫困女孩都到女子高中读书。
张桂梅常说:“只有活着,才能做事!”在张桂梅的几个心愿中,“希望自己能多活几年”是她的最大心愿。
我们默默地祝福她:“好人一生平安!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