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
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
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龟粿发糕甜
红红的龟粿和大大的发糕,在拜天公中必不可少。
冰糖、春糖、寸枣、冬瓜条等也是祭拜天公的吉祥之物。
三牲五果六斋
虽说传统的“三牲”指的是马牛羊,但靠海的闽南人多用公鸡、鱼和猪肉代替。
“五果”指的是五种水果,杨桃,香梨,橙子,芦柑;红富士苹果:寓意“平安”;甘蔗:象征“节节高”;菠萝:谐音“旺来”。
“六斋”各家习俗不同,市场上有包好的金针菇、腐竹等材料,每包5元左右。
剑兰菊花百合
剑兰、菊花和香水百合是近年来厦门人拜天公常用的“老三样”。
闽南的浴佛节(四月初八)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相传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此节到来之前,泉州的寺僧们要于四月初一日遍走间巷 ,募化人家,名曰 "洗太子" 。至初八这一天 ,寺院里要举行" 浴佛法会 ",全寺僧侣和信徒们用香汤为佛像洗浴 ,作为佛诞生的纪念。是日 ,民间无子者 ,可用薄饼供九子母以乞子。
敬天公,过半年:话说闽台六月节《台湾民俗》“六月·半年节”载:农历六月初一日,称为半年节,即称为一年之半。是日,祖籍漳州者,以红曲、米粉为汤圆,称“半年圆”,以之祀神祭祖,拜谢上半年之保佑,并祈求下半年之平安。食汤圆,取意圆满平安。一部分人改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拜半年节。泉州籍民,不祭。而这一天,还有“开天门”补运的习俗。同书载:同日清晨,俗以为开天门,东方甫白,参拜寺庙,祈福息灾“补运”。补运,供奉米糕(甜糯米饭),上排放干龙眼(福圆),所排福圆,周围
为家眷数,中央一粒为家长之意,中央或排煮熟之鸡蛋。祈愿后,剥其壳,谓脱壳,取意袯厄运,为吉祥之意,而由家人各食其一。拜毕,米糕上撒神炉香灰,及插香火携回。
《台湾民俗》所载半年节原为六月初一,后也有改为六月十五的,又记台湾的“泉州籍民,不祭”,可见做半年节习俗之风,漳厦一带甚于泉州。又查阅泉州府志及各县方志、风俗杂志等,关于六月做“半年节”的习俗,只《惠安县志》载,农历六月十五日,叫半年,家家户户舂米粉,搓红圆,煮甜食。傍晚,还得在大门外摆菜馔,燃香,焚纸箔,敬“门口公”。沿海渔民则在船上上供祭海神天后娘娘,统称“做半年”。余无。但多有六月“荐新”之俗的记载。
《泉州府志》载:“六月荐新谷于祖先,献荔及时果,或副以筵。《南安县志》载:“六月六,天贶节,荐新谷与祖祢,献荔及时果,或副以筵。”泉州六月六的习俗,是中国传统节日天贶节习俗的演变。据载,古代天贶节是赶庙会、避暑游玩和探亲访友的日子。清代以来,福建一些地方,如福州、三明、建阳等地主要的习俗是晒衣、晒书以及为狗、猫洗浴。但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则主要是荐新,祭祖先或土地公。
《台湾民俗》“六月·曝龙袍”载,农历六月六日,即为古来之天贶节,北宋真宗时,以天书降以是日,故名。各家多于此日曝晒衣物书画,谓之“晒霉”。盖梅雨期,衣物易生湿霉,立夏后,于此时晒物,可除虫害,此俗称“曝龙袍”。本省,老人家于此日晒寿衣。
台湾的风俗反类于泉漳等地,而接近古风,可见原闽南各地也有此俗,只是在演变过程中,祭祀之俗占了上风,而台湾则保留了此古俗。
闽南特——中秋博饼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闽南人对于中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结。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闽南一带受地形限制,以海为田,贾贩四方。闽南人时与家人相聚较少,所以中秋团聚对于闽南人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
博饼规则图示
博饼是闽南一带在中秋时节特有的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最早在厦门一带较为时兴,现在包括泉州、漳州在内,在中秋时节也相继有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博饼娱乐图好彩头的活动。所以每到中秋时节,走在厦门,亦或泉州、漳州的大街小巷,你时常能够听到清脆的骰子声和合家欢聚的欢笑声。
博饼本身易懂好学,异乡人也能够很快融入到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里面,暂时忘却思乡的忧愁。
祖师公生
农历正月初六是三坪祖师的生日。是日,善男信女从各地赶到三平寺,有的还抬着香片龟(糯米制成的龟状糕点),跳“大鼓凉伞”,或请戏班到寺里演戏娱神。除像一般的佛寺香烟萦绕、炉火熊熊、佛灯通明外,还要燃放烟花爆竹,炮仗声与锣鼓声、管弦乐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天。没有进山礼拜的信徒也要备办果品、饯盒在自家门口遥祭。
另外,六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分别是三坪祖师公的出家日和圆寂日,当地的信徒也要进行类似的祭拜。
陈圣王生
陈圣王即唐初设立漳州时的首任刺史陈元光,对漳州的开发有很大的功绩,卒后被民间尊为“州主”、“开漳圣王”。相传陈圣王的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漳属各县都有祭祀陈圣王的威惠庙。每逢二月十五日,各地威惠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迎神赛会。是日家家户户都上供三牲或五牲及红龟粿,各村庄和街道还要集体上供全猪、全羊。有的村庄还延请僧道诵念《开漳圣王武德真经》,并请戏班演戏酬神。
以往云霄县每年要用神轿抬陈圣王和王后种氏、王子陈珦、王女怀玉(柔懿夫人)以及元帅马仁、李伯瑶的神像巡游境域,俗称“走王”和“监王”。同时要备丰盛的牲醴进行祭拜,以祈求全境平安。
一些陈元光的部将也有各自的生日祭祀。例如九月十四日为翁公爷生,九月廿三日为马公爷生,届时乡里演戏酬神,宴请亲友;甚至有的地方称九月十四日为“小年暝”,意谓热闹有如除夕。
大道公生
大道公又称保生大帝,为出生于龙海角美白礁村的宋代民间医生吴夲,吴卒后被封为道教尊神。相传大道公的生日为农历三月十五日。
一些地方于是日开始做“三月半埔”。连续三天演出对台戏,供奉大道公的祭品有用300多斤糯米做成的大寿龟;同时有巫觋作铁条穿腮等巫术表演。一些地方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要出庙游乡,沿途锣鼓喧天,舞龙舞狮,踩高跷,演戏,还有祭祀保生大帝的专用的颂歌。有的信徒则在三月半前后赶到角美白礁的慈济宫朝圣。
四、太史公生
明代,云霄人林偕春历官翰林院编修、两浙学政、湖广右参政,为人刚正不阿;曾两次辞官归里,家居期间关心民瘼,奖掖后进。死后被广泛崇祀,祀庙遍及漳属各县以及永定、大埔、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四月初四为林偕春的诞生日,俗称“太史公生”。
是日,在云霄云山书院和太史公墓搭台演戏,浦、云、诏、东各县众多来朝拜。
浴佛节
四月初八是传说中释迦牟尼的诞辰。清代,漳州“四月初八有洗佛之会,寺之僧尼主之,妇女亦或有至者”。
民国时期,各寺院和尚于是日沿门化缘,请求布施“洗佛钱”。化缘的方式是僧尼舁小佛像沿门唱梵曲;也有唱民歌风格的劝善歌,歌辞吟咏四季的自然景象,结合劝善行孝。
民间也有将此日定为牛神节。是日,农家备牲酒米粿祭牛神,不得役使耕牛,故有“人闲五月节,牛闲四月八”的农谚。
普度
七月十五日为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日期间,寺院举行诵经法会、水陆道场、放焰口、放河灯等活动,居民则祭祀祖先、摆酒宴请亲友,称“做普度”。先是六月底“开巷口”(即开地狱门),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终夜不熄的灯笼(即普度灯,又称“路灯”),灯上写“七月流火”或“阴光普照”等,有花鸟人物图案。七月开始,按街巷铺境自初一至三十轮日做普度,大摆宴席;各家各户捐资,雇戏班演戏。供祀的用纸糊制的神牌,上书“盂兰盆会”或“盂兰胜会”,抗日战争期间改书“抗敌(或抗日)阵亡战士”。七月底“关巷口”,意谓鬼魅重进地狱,地狱门关闭。家家烧掉门口的普度灯。
城区做普度时,到七月底在公爷街上用纸糊一尊鬼王,青面獠牙,高丈余,遍身金甲,称“普度公”。家家备香烛、牲醴、寿金到普度公座前拜祀,并搭一矮台,用以祭祀孤魂野鬼,名曰“孤棚”,延请和尚、道士设坛打醮,念经拜忏。孤棚上摆有香烛、牲醴,陈列着熟面塑成各种器物的供品。孤棚后有木板钉成二层楼高的塔,称“馒头山”,内放食物与各种物品。众争求塔内的物品,求到者来年要加倍奉还。有的馒头山用竹和草扎成,把馒头插满草捆,看起来就像馒头堆成山。和尚在孤棚上将盐、米、馒头当空撒下,布施给饿鬼,称为“放焰口”,俗称“摔孤”。孤棚上的执事随后也向棚前的众散发馒头、饭团,俗以为吃孤棚的食物可得到保佑,贫民可借此饱餐一顿,称为“抢孤”。现在方言中“抢孤”还用以形容在公共场合中的饕餮者。
孤棚对面搭有戏台,上演目连戏和道士展示武功的“师公戏”。
普度期间,除烧寿金、银纸外,还要烧纸做的“经衣”或烧纸,谓给野鬼孤魂送去衣服布料。
普度日,本街本坊的孩子背着茭志(以席草编成的袋子,乞丐常用来装碗和乞来的东西)向四邻或亲友乞米来敬“普度公”。俗以为孩子在这天当一下乞丐可以免灾保平安。孩子乞米只是象征性的,但对于贫寒人家的孩子,街坊往往会假戏真做,给予较多的施舍。
九龙江沿岸居民在做普度期间有“放水灯”的旧俗。主灯用各彩纸做成一两尺长的纸船,上置蜡烛或小油灯,有的还放上少量钱物。一般的水灯则以小陶钵,边沿贴上纸制的莲花,内置蜡烛而成。七月底
的夜晚,千百只点着灯火的纸船顺流而下,象征将野鬼孤魂载离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