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的主要景点及介绍
福建省旅游景点罗源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罗源湾万顷碧波,县内岱江如练、禾山似雕、碧岩险峻,宋代十八罗汉石刻、陈太尉宫风格独特、建筑精巧,岱江畲族风情漂、海上狩猎有惊无险,畲族风情古朴典雅,山珍海味为众多美食者咂口称奇。环境优越,资源丰富,优越的乡村田园风光和自然条件为罗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重要条件。
罗源湾:
位于县城关隅,水域跨北纬26°18′—16°30′,东经119°33′-119°50′之间,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处15公里,总面积230平方公里,罗源湾口小腹大,水深23-78米,湾内岛礁突兀,水湛蓝,水温适宜,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养殖场,近年来网箱养鱼发展迅速,达到10万箱左右,构成别有特的“海上渔村”,令游人可以浏览气魄恢宏的耕海牧渔场面;而每当夜幕垂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倒映湾中,则又令人进入江枫渔火诗情画意之中。湾口惊涛拍岸、渔桅林立。沿岸景秀丽,青山环绕,蓝天碧水、尽现南国海湾风韵。被称为闽东“夏威夷”。罗源湾傍海处有天堂山环抱,似天生的大屏障。在天堂山的山谷中,茫茫林海,时有野猪、野鸡、鹧鸪、斑鸠、野鸽等攀岩越涧,可以给你无限的惊险和野趣。天堂山麓设有“帝苑狩猎俱
乐部”,已经建成的有“明珠山庄”别墅以及与之配套的夜总会、综合酒店、高尔夫练习场、网球场、桑拿浴、健身房等,最饶有趣味的是可以到猎场租一只从德国进口的纯种猎犬,借着朦胧月,在深山野林进行“夜光狩猎”。
罗源碧岩风景区:
罗源碧岩风景区在岭头山上有个碧岩寺,古称“匹岩”,为闽中有数的著名岩寺之一。碧岩又称回仙岩,位于罗源湾畔碧里乡境内,山腰有一石,形若蟾蜍,蟾蜍石腹下一石缝,仅容人侧身穿入,行百余步,在石缝终处,一座峭峻的悬岩突现眼前,这便是碧岩。碧岩高百余米,岩底有一个高30余米、广650平方米的天然洞府,洞中的碧岩寺已有千年的历史。据考证始建成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称碧岩庵。明代重建,后改称为碧岩寺。
在岭头山腰处巨石下有天然洞室,碧岩寺就构筑其中。洞户正上方高处,仰面可见一树倒悬,卷校垂干。此树至今未能明其种属,因恰巧位于山洞中央佛龛之前,特别是九月间开满白花,其形状就象是佛前的莲花灯,俗称“千叶宝莲花”。洞内石缝中,还斜生着一株怪树。此树自古以来不沾外界雨露而仍能成活并每年开花结果,果实状象小梨,味道甜美,名曰“仙果”。洞顶高高穹隆之上,时时渗出滴滴沥沥的泉花,昼夜不绝,微风动处,抛洒如
殊,冷然飘坠,素称“匹岩飞雪”。
圣水寺:
坐落于罗源县城外的莲花山麓,距城不过半里,因寺后石罅间有一眼清泉,古时每逢县城疫病流行,居民多来寺取水饮用治病,人称“圣水”,寺因此得名。
寺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建寺者为谏二头陀。寺宇布局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四进四迭,逐层抬高,建筑颇具园林气息。寺周遍植松、竹、榕等,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甚多。历代屡经修茸,尤其是80年代以后,寺庙面貌一新,游人、香客接踵而至。
从县城南门外坑头水井路攀登200级的呈“之”字形的石阶,即至天王殿前平台。从天王殿至后座法堂分四大梯级迭进,总进深85.44米,前后高差17.11米。各建筑物之间由过道及两旁台阶连接,单体建筑小巧玲珑,质朴古雅。天王殿,亦称“头门”,殿前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撰的一幅对联:“寻僧但觉云生脚,听法居然石点头。”两侧楹联:“圣水得源头,方知我佛本经不存贝叶;登山见真面,益信众生自性各有莲花。”为清代左宗棠所撰。殿中央为弥勒佛坐像,佛像两耳垂肩,笑容满面,身披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大布袋,一手持佛珠。殿左右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像,弥勒坐像背后,面对二进门楼,有护法韦驮立像。
大雄宝殿为木结构建筑,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面阔5间,进深6间,内供释迦牟尼像高2.6米。
法堂有千手观音、善财童子、龙女像,这组塑像是用樟木雕刻的。
圣水寺附近有金钟磹、眠鹤石、龙虎石、铁印石、紫月岩、栖云洞、澄心井等景。栖云洞在大雄宝殿南侧金钟磹底部,洞口小,洞腹宽大,洞深7米,宽1米,洞额镌“栖云”二字,旁有对联:“天开石室云居暖,山耸莲花水涌香。”洞内常年云雾缭绕不散,因此而得名。洞内有观世音像。还有珍贵的石雕18罗汉像。16尊为南宋淳佑(1248年)古匠曾缘所刻另两尊属明代作品,像高0.75米-0.8米。石像造型毕肖、神态各异,是园内现存最完整,工艺最精湛的石刻珍品之一。由于价值珍贵,十八罗汉像曾5次被盗。目前,栖云洞洞口已被锁闭,香客与游客无法进洞参拜和参观
圣水寺附近还留有大量摩崖题刻,有诗词、联句、题匾,还有游记等,这些都使圣水寺增添文化意蕴。
陈太尉宫:
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总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宫外建筑物有大道、门亭、旗碣、宫埕等5地约1800多平方米,宫内占地1155.07平方米。陈太尉宫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后历宋、明、清扩建,形成集以上4个朝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被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文物专家誉为江南建筑瑰宝。1985年陈太尉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太尉宫原为陈氏家祠,系陈苏(831~915年)始建。陈苏,河南光州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贡士,唐乾符三年(876年)随王审知入闽,至罗源新丰里曹峰(今曹塆)居住,教民农桑。年85岁去世,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陈苏十五世孙庆封“都流伏魔太尉”改名陈太尉宫。陈太尉宫坐西向东偏南10度。从大门入,依次为宫门、戏台、庑殿、正殿。总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大门外石刻对联云:“祖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节插长标丰里显威灵。”正殿为宋代原构,单开间,进深两间,前廓后堂。用磉墩,梭形柱,六架橼,抬梁式构架。檐下斗拱为“双杪双下昂单拱七铺作偷心造”。前后各用3朵补间铺作,两山柱间均只用1朵补间铺作。单檐九脊顶,高9米。经碳14测定,为宋代原构。元代扩建大殿,殿现为面阔三开间,进深六间;明、清陆续添建两庑殿、戏台、山门等均为穿斗式构架,歇山顶。被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陈太尉宫,因建筑技术高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研究和观赏价值,曾吸引无数建筑、考古专家以及游客的到来。
罗源岱江畲族风情漂流:
岱江,又称曲口溪、霍口溪。位于罗源县西部,与闽侯、古田、连江等县及福州市晋安区交界的霍口畲族乡境内。距罗源县城33公里,距福州58公里。
岱江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经古田县由双口渡入罗源县境,沿途纳仙洋、黄鹤、山垅湾及飞竹斌溪诸水,至车马潭入连江县境后,名“岱江”。属福建省六大河流之一,主流在罗源境内,至罗汉洋段河流侵蚀下切,两岸峡谷幽深,过罗汉洋纳斌溪后河道宽,曲折多弯,滩潭相间,流水湍缓相宜。岱江两岸植被保护良好,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宜于开发各类水上旅游项目。
岱江东岸的洋头里村,有罗源县建筑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旗杆厝。西岸的山垅湾有陈霸先入闽后的祖祠。
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境内,霍口畲族乡是福州的两个民族乡之一,沿岱江两岸聚居着近
五千畲族人,迄今保留着祭祖、入宅、迎亲等畲家习俗,畲族风情浓郁。福建第六大河流——岱江,穿境而过,弯弯曲曲,时急时缓,形成一条风光宜人的漂流线路,岱江源自古邑,水流清澈如镜,时湍时缓,沿江崖石怪、山花竞秀。泛舟江上,荡人心旌。濯足溪滩,顿觉超俗;下游福湖畲村,松竹掩映,畲家风情歌舞,独具特。“岱江风情漂”,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妙境地。下游福湖畲村风景秀丽、畲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每年“三月三”都举办传统歌会和民俗迎神祭祖活动,“三月三”这日,各村寨畲族青年男女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岱江边,乘竹筏于江边上对歌,纵情歌舞,热闹非凡。生长在青山秀水山区的畲族姑娘,明眸皓齿,白晰清丽,少女乌发上用红绳子扎绕辫子,圈盘在头上;已婚妇女则用红绳子扎成高高隆起的凤凰头,又称凤髻。她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腰扎凤凰尾腰带,与金凤凰媲美,令游客目不暇接。乌兰夫、赛福鼎等国家领导人都先后来村视察,对该村民族文化备加赞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