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
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
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彩。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
都城的三支分脉。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
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600年来一些城和门虽相继废去,城门名却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使用。
特征之四: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
龙凤文化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龙蟠里、龙蟠路、丹凤街、凤凰街、回龙街、凤凰台、凤游寺、来凤街等等。尽管这些地名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地名的渊源有不少现已难以做文献考证,但从其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地名无不带有华夏龙凤文化留下的斑斑胎记。
浓厚的宗教文化彩
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或者说,许多地名就是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称或派生。
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历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师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唱经楼、避暑纳凉的清凉山(山有清凉寺,故名),明代鸡鸣寺(前身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等;伊斯兰教的地名有礼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来,并演化引申为今天一些区、镇、门、路的专名,诸如静海寺、天妃宫等等。
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是多元的,对于各种不同的宗教一般没有厚此薄彼的心理,只要它们对生活有利而无害,人们对待这些宗教的态度会相当宽容和平静。有容乃大,南京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寺、庙、庵、观,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但能集于一地而各领风骚,说明了南京都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
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由于这一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和“唯才是举”的原则,有其合理和公正的一面,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之久。
“江南多才子”。故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沈举人巷
、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状元境、三元巷、文德桥等等。一个个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样,记忆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如周处街、谢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汉府街、常府街、程阁老巷、三元巷等等,不胜枚举。同样,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营、户部街、校尉营、水佐营、城佐营等。此外,明代还留下一些反映军队建制的卫所地名,反映军藏的仓库地名,还有以军事编制单位而遗留下的地名,如小营、马标等。
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
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相结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市”是交易地点的指称,“坊”是工场,而“廊”为古“商业街”。
如丝布织染业有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等,服装业有估衣廊、纱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糖坊桥、糖坊廊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
等,专业菜市场有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等,其他有铁作坊、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等等。
城市经济的兴盛,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体。市民社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应运而生。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
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
京城故事多。南京许多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文化彩,折射着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
朱自清先生就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如桃叶渡、莫愁湖、螺丝桥;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如卸甲甸、大胜关、胭脂井;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如大中桥、豁蒙楼、点将台;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如蕃人河、三步两桥;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如斗鸡闸、虫人街、劳劳亭等。概而言之,寥寥数字的地名浓缩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当时的文化!
解读南京地名,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为了厚古非今,而是从一个侧面来知晓我们从哪里
来,我们怎样走到了今天,我们将往哪里去?人与历史的关系如同个体与父母、祖先的关系一样,谁也无法否认。所以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南京地名文化九大特征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概而言之,无数的南京地名,承载了故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南京的地名大都因承古代的称谓,俯瞰南京地名,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名层、具有共同渊源的地名错层叠,展现了沧桑兴衰的历史长卷和纷繁绚丽的文化景观,并呈现出九大文化特征:
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
南京的自然地名着有鲜明的人文彩。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互印证,使南京有了“钟灵毓秀”、“帝王之宅”的美誉。
南京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无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业的最佳选择。南京的山雄起于长江之滨,蟠绕于古都之周,故有“虎踞龙蟠”之称。南京的山是宁镇山脉楔入都城的三支分脉。其北支,由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沿古长江入城,谓“石头虎踞”;中支,由宝华山、钟山、富贵山、九华山、鼓楼岗、清凉山入城,与北支汇合,称“钟山龙蟠”;南支,由钟山向南的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牛首山,到三山矶,宛如一道天然屏风。另外,南京的山水古有“天堑”之说。南京的西北滨临浩瀚的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在这里角逐争雄。也正是都城的建立,给南京自然环境赋予“王者之气”的人文彩。文人墨客也以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加以印证,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说。
同时,南京的自然地貌不仅有着大展宏图的阳刚之气,也有其江南水乡的阴柔之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
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南京地名的频繁更迭,绝不是一种称谓的简单变化,它反映的是历史沧海桑田之变,留下的是一部充满荣辱兴衰的编年史,一幅饱经风霜的画卷,一曲悲欢离合的壮歌。
自公元229年起,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代豪华”;至近代,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中,太平天国在此定都和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49年,南京解放,“蒋家王朝”在此覆亡,地名见证了南京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变迁。学者们称南京的地名是一部编年史并不为过。
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
南京地名中保留了许多古都城的印记。作为城邑,南京最古老的地名是越城。越灭吴的次年,即公元前472年,越国范蠡率领士兵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西侧一带高地,此后越城、越台之名千年留传。南京第一个正式的称谓则是金陵,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此后历经改朝换代,金陵之名沿用不废。
而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如孙权建造的石
头城,雄峙江滨;南唐续建的金陵城长“二十二里四十四步”。有“城”便有“门”。明代开国建都南京,朱元璋采取“高筑墙”方针,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城池和外城,内城辟13门,外城辟18门。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600年来一些城和门虽相继废去,城门名却一直作为当地的地名使用。
特征之四: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
龙凤文化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地名中这种攀龙附凤的文化现象,虽有一定的皇权意识的残留,但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龙蟠里、龙蟠路、丹凤街、凤凰街、回龙街、凤凰台、凤游寺、来凤街等等。尽管这些地名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地名的渊源有不少现已难以做文献考证,但从其文化内涵来看,这些地名无不带有华夏龙凤文化留下的斑斑胎记。
浓厚的宗教文化彩
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或者说,许多地名就是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称或派生。
历史上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
东汉末年。六朝时期南京(时称建业、建康)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历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师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唱经楼、避暑纳凉的清凉山(山有清凉寺,故名),明代鸡鸣寺(前身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等;伊斯兰教的地名有礼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来,并演化引申为今天一些区、镇、门、路的专名,诸如静海寺、天妃宫等等。
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是多元的,对于各种不同的宗教一般没有厚此薄彼的心理,只要它们对生活有利而无害,人们对待这些宗教的态度会相当宽容和平静。有容乃大,南京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寺、庙、庵、观,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但能集于一地而各领风骚,说明了南京都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
南京历史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组织制度。由于这一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和“唯才是举”的原则,有其合理和公正的一
面,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之久。
“江南多才子”。故都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状元境、三元巷、文德桥等等。一个个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样,记忆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
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闾里。南京现有地名中有许多是历代官宦府邸名称或围绕这些官邸派生的名称。如周处街、谢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汉府街、常府街、程阁老巷、三元巷等等,不胜枚举。同样,官衙所在地也多有反映在地名中者,明代的有相府营、户部街、校尉营、水佐营、城佐营等。此外,明代还留下一些反映军队建制的卫所地名,反映军藏的仓库地名,还有以军事编制单位而遗留下的地名,如小营、马标等。
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
南京现有的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相结合的地名尤具代表性。“市”是交易地点的指称,“坊”是工场,而“廊”为古“商业街”。
如丝布织染业有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等,服装业有估衣廊、纱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糖坊桥、糖坊廊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等,专业菜市场有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等,其他有铁作坊、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等等。
城市经济的兴盛,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业转移。明代建都后,南京城市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是一个含有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体。市民社的形成,使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复杂,文化生活多样化,传统的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已不能适应他们的文化需求,于是市井文化也应运而生。所谓“十里秦淮”便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代表。
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
京城故事多。南京许多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平民文化彩,折射着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
朱自清先生就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老地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条“老地名”,或许都附载着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如桃叶渡、莫愁湖、螺丝桥;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如卸甲甸、大胜关、胭脂井;或许彪举着一个杰出人物,如大中桥、豁蒙楼、点将台;或许蕴含着某种意义,如蕃人河、三步两桥;或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如斗鸡闸、虫人街、劳劳
亭等。概而言之,寥寥数字的地名浓缩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当时的文化!
解读南京地名,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为了厚古非今,而是从一个侧面来知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怎样走到了今天,我们将往哪里去?人与历史的关系如同个体与父母、祖先的关系一样,谁也无法否认。所以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