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神韵
历史文化名城的神韵
摘 要 南京城市空间特归结为: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文章阐述了这一特的内涵及其重要载体:城墙、秦淮河、紫金山—玄武湖和中山大道等城市轴线;从老城的保护与更新、地域的拓展、内涵的延伸等方面论述了城市空间特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城市空间特;传承与发扬;南京
1 南京的城市空间特
南京有近2 500年的建城史,累计441年的建都史。据记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南京,因观秣陵山阜,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诸葛亮是否真的到过南京,说过这样的话,已无据可考,但“龙盘虎踞”确实道出了南京这个地方独特的山川形势。对于“龙盘虎踞”形象,李白在《金陵歌· 送别范宣》中有过生动的描述:“石头· 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横分历阳树。   
《礼记· 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而《管子》特别强调“因天材,就地利”,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我国漫长的
都城规划建设史上,《周礼· 考工记》所反映的“乐和礼序”的规划思想以西安和北京为典型代表。南京则是我国另一种重要规划思想——《管子》所反映的“天材地利”观念的典型代表,别具一格。南京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独特地位。
南京历史文化“虎踞龙盘”的山川形势反映了南京的自然特;“天材地利”的规划实践则是南京的人文特点。所以,1984 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南京城市空间特归结为:山水城林,交融一体。“山水”指南京的自然条件;“城”特指南京的城墙,也指南京的城市景观;“林”指南京的山林绿化,特指南京的林荫道。
近现代以来,南京的城市规划始终继承着这一特。
2 古都特的载体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特,首先要保护好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韵的载体。
明城墙、秦淮河、紫金山—玄武湖和中山大道等城市轴线,最集中、最典型、最全面地反映了南京作为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山水特、历史文脉积淀以及两者的结合,是南京城市特最主要的载体。
今天,我们在南京的规划建设中,不仅要保护、展示这些体现“天材地利”规划思想的典型范例;更应继承和发扬这一规划思想的精神内涵,在城市的宏观布局到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中予以体现。
2.1 城墙
最能体现南京古都特、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神韵的载体首推城墙。
就年代而言,南京现存城墙主体是明代建的,但她的历史文脉上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六朝、南唐,下可延续到清末和民国: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置金陵邑于石头。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于石头山(今清凉山)附近,在楚金陵邑旧址筑军事城堡石头城。
杨吴至南唐,筑江宁府城,其南面和西面的城墙及护城河成为明城墙及护城河的基础。
明城新筑自通济门向东,经朝阳门,止于太平门西侧段,于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
7年)八月完工。南面和西面,则利用南唐的江宁府城的城墙,加厚、增高,并延伸至神策门;新筑太平门至今鸡鸣寺北“台城”段。时间约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洪武十年(1377年)以后。
清末,于清凉、定淮二门之间增辟草场门;宣统二年(1910年)为建公园及筹办南洋劝业会,在神策、太平二门间辟丰润门。
民国十年(1921年)开海陵门。十八年(1929年)就武定桥迤东辟武定门,廿年(1931年)就石城门迤北辟汉中门;改聚宝曰中华,正阳曰光华,朝阳曰中山,太平曰自由,神策曰和平,仪凤曰兴中,丰润曰玄武,海陵曰挹江。
所以,南京城墙,不仅是“明”城墙,应称古城墙。
南京城墙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城墙。形制独特,非方非圆。体现了《管子》“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 的规划思想。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依山而显其巍峨,就水而展其壮丽。古今中外,独一无二。
就地域而言,城墙把南京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串联了起来,形成南京的一个人环:
玄武湖—六朝宫苑遗址(鸡鸣寺、九华山)—紫金山—半山园(王安石故居)—白鹭洲—秦淮风光带—大报恩寺遗址—越城遗址—莫愁湖—石头城—金陵邑遗址—清凉山—古林公园—绣球公园—静海寺—阅江楼(狮子山)—神策门—玄武湖。
2.2 秦淮河
最能体现古都特、最能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神韵的另一个载体就是以夫子庙为核心的“十里秦淮”。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后通称淮水,唐代以来称秦淮。南京的发展始终与秦淮河联系在一起,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两岸台地很早就是先民定居的聚落所在地。越城就建在秦淮河南岸。六朝时期,秦淮河虽在建康城南五里,但其两岸已是繁华地区。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等秦淮两岸是贵族世家聚居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南唐以后,秦淮河的一部分被围在城内,秦淮河遂有了内外之分。而通常所说的“十里秦淮”特指内秦淮河。及至明清,秦淮河两岸依然河房鳞次栉比,富贾云集,青楼林立。尤其是夫子庙、贡院附近这一段,更是河上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歌女花船,昼夜不绝。每年元宵佳节,自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这里举行夫子庙灯会,流光溢彩,热闹非常。
利用天然河流秦淮河作它的泮池,是南京夫子庙的一大特。同时,其两岸纵深地区,即(中华)门东、门西地区,也是历来南京主要的居住区,因而也是南京古城格局、民居风貌、民俗风情集中体现的地区。
秦淮河,千年流淌,王导、谢安、王羲之、王献之、孔尚任、吴敬梓、朱自清……串联起多少名人逸事!
2.3 紫金山—玄武湖
紫金山和玄武湖是南京最主要的自然要素,是南京所以被称作“虎踞龙盘”的重要地理基础。紫金山,亦称钟山,古时曾称金陵山、蒋山。北高峰海拔448.9 m, 为南京的最高峰。东西连绵约8 km,南北宽约3 km,宛如一条巨龙,气势雄伟而秀丽。她的余脉——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绵延至玄武湖边。
玄武湖古称桑泊,又有后湖、北湖、昆明池、元武湖等名称。三国时代,玄武湖已初具湖泊形态。六朝以来,玄武湖逐步发展为南京的著名景区。
玄武湖碧波荡漾,紫金山林木葱茏,湖光山交相辉映,充分反映了南京绿城市的特点。
紫金山、玄武湖离城市很近。透过开阔的玄武湖,现代南京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
紫金山—玄武湖地区集中体现了南京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最能体现古都特、最能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神韵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2.4 城市轴线
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南京有三条城市轴线,承载着反映城市特的历史信息:南唐都城的中轴线、明宫城的中轴线和民国的中山大道。
南唐都城的中轴线沿今中华路至北门桥一线。六朝时期都城的中轴线的准确位置至今没有定论,但大体走向有可能是与其一致的。因为建康中轴线直对牛首山,以牛首山两个山峰作为“天阙”。
南京明都城虽为不规则形,但不仅宫城、皇城是同一条中轴线,而且与都城的主要轴线重合,形成了南起都城的正阳门(今光华门),北至皇城的玄武门,长达3 km 余的中轴线。至今沿御道街还遗存着外五龙桥、午门等建筑。
民国时期的南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轴线,但按《首都大计划》确定的线路修建的中山大道(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路东)就是民国时期南京的城市轴线。它不仅是城市的主要道路骨架,沿路集中了民国时期很多重要的公共建筑,而且它的三块板的道路断面、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为行道树,遮阴蔽日,极具特,成了南京的一大标志。
3 传统特的发扬
到了现代,继承了“山水城林,交融一体”这一特,也拓展着这一特。不仅是地域的拓展,也是内涵的延伸;不应仅是这些载体的展现,更应是总体上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
3.1 老城的保护与更新
由对于南京的城市特重要载体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载体都在老城及其周边。所以,发扬传统特的首要问题就是保护好老城。但城市在快速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正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在老城的保护与更新中保持和发扬城市的空间特问题。
保护好老城就要以发展外围城镇来疏散老城、提升老城。
疏散老城是保护老城、提升老城的保障。近年来,南京重点建设“一城三区”(河西新城区,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和江北新市区),老城有所松动。特别是老城内的工业企业大部分搬离,改善了老城的环境。
当然,关键还是如何提升老城,以彰显历史遗迹,展示文化底蕴。应该根据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积极保护,整体创造”。
把老城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发展之中;把历史文脉的载体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整体彰显。这也是难点所在,所以,具体行动不妨从点点滴滴做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