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画舫的文化风韵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是大自然和历史的恩赐,正是这条秦 淮河孕育了绮丽的金陵特文化。因河而生的秦淮画舫作为一种重要的 水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传 播、文化观念的展示,具有重要的历 史文化价值,在今天的秦淮河整治工 程中,秦淮画舫又以它独有的文化风韵展现在我们面前……
、秦淮画舫的历史变迁
秦淮画舫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 是秦淮画舫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明 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城垣建筑完工之后,朱元璋微服出巡,来到秦淮河 畔,看到两岸绿荫深处,亭台楼阁,飞 红点翠,山明水秀,风景怡人,说了一 句:“惜河中缺少游艇。”画舫的兴盛 从此开始。秦淮画舫起源的另一个说 法是,相传六朝时期,北方王侯贵族南迁,涉居秦淮河畔。善于吸纳外来 文化的南京人,将北方的车与南方的 船上下组合成画舫。因此,画舫从某 种意义上说,是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结 果。
南京历史文化旧时的画舫,有大小五等之分。 由大到小,分别为:走舱、小边港、气 不忿、籐棚或漆板。
最大的叫“走舱”——俗名“大边港”,是楼船,分前中 后三舱。后舱有楼阁,登上可眺远景。 该船不仅雕梁画栋,明窗洁几,陈设 家俱亦多花梨紫檀,名家字画,供有 香茗水果,兼办筵席。其次为“小边港”——又名“四不像”,说它是大船, 却只有前后舱,说它是小船,又可容 纳十多人起座,故名“四不像”。中等 为“气不忿”,前为蓬廊,后为大舱,可 容八人至十人宴聚,船身略小,移动 方便,一般船宴雇佣此船者多。小船为“籐棚”,船头有籐椅两张,小凳两 张,船舱狭窄,有名无实,船工一人, 索价低廉,二三老人或者文人学士, 借此乘凉聊天,诗兴油生,吟一两首绝律或填写词曲,亦不失雅趣,也有 对对情侣,坐于船头,绵绵细语,融汇 于潺潺河水之中。总之,大船有大船 的气派,小船有小船的雅致。
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城市人口已 由明初的47万人增加到120万人, 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 之一。明代的《南都繁会景物图》画卷,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南京内秦淮河 及三山街一带的繁华景象。此时的秦 淮画舫上已添置鼓乐,悬挂花灯,这 就是我们俗称的“灯船”。明武宗朱厚 照南巡时,曾莅临秦淮河观赏灯船。到了清朝,康熙第二次南巡时,整个 秦淮河张灯结彩的盛景仍在。清代捧 花生在《秦淮画舫录》自序中说:“游 秦淮者必资画舫,在六朝时已然,今更益为华糜。颇黎之灯,水晶之盏,往 来如织,照耀逾于白昼。两岸珠帘映 水,画栋飞云,衣香水香,鼓棹而过, 罔不目迷心醉。”由此可见,秦淮灯船 画舫
的兴盛变迁史。
、秦淮画舫的文化内涵
秦淮画舫从来就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游船,它的产生以及所涉及到的 民俗风情、美食、昆曲、名人佳作,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与 水相关的特性。
习俗。在南京的民俗中,秦淮画 舫扮演着重要的角。六月十一是歌 妓“老郎神”庙会,是时,歌女名姬为 显示自己交际广、名声响,用现在时 髦话讲就是借助庙会的平台,为自己 做广告,纷纷预约游客,定租画舫,置 办盛筵,大宴宾客。河中画舫云集,前后相衔,灯火辉煌,颇尽一时之盛。 “老郎神”庙会刚过,七月十五“盂兰 会”又到。是时,全城寺僧庵尼化缘集 资,纷纷租秦淮画舫举行佛会。画舫 中烟火缭绕,罄声悦耳,法器喧嚣,佛经琅琅。入夜,用油纸、红烛做的荷花 灯放入河中,顿时河面火光点点,灿 若星空,谓之“放花灯”,以超度河孤。 “秦淮灯火甲天下”,这句话由来已 久,直到今天都是南京一绝。每年农 历正月初一至十八,秦淮河边的夫子庙灯会都会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赏 灯盛况热闹非凡。据史料记载,明洪 武五年元宵节,朱元璋鼓吹秦淮河上 的繁华风月,赐予对联,并下令在河 上燃放万盏小灯,还发动贵戚功臣和官绅商民乘坐灯船观赏,以示官民同 乐。夜晚,
灯船往来,宛若火龙,呈现 出明代天下太平的繁荣景象。以后, 秦淮一带每年的民间灯会从不间断, 延续至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绵绵不绝地牵系着南京市民百姓 的情思。可以说,灯彩和画舫是一对 妹花,他们的相互衬映形成了天下 闻名的秦淮灯彩。
船菜。船菜在我国是一种历史悠 久的餐饮形式,最迟在宋代就形成了 规模。在杭州、扬州、苏州、南京等地较为风行。其后,船菜作为一种适应 当时消费需求的餐饮形式在扬州、南 京等地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秦淮河 畔秦淮画舫的兴起,秦淮船菜也随之 兴起。秦淮画舫中最大的船叫“走舱”,是上下两层的楼船,船舷内可同
时摆开两桌酒席,船艇另专挂一只烹 调饭菜的伙食船.由于船菜的消费对象特殊,加上船上制作菜肴的特定条 件,久而久之,船菜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此,我国著名的烹饪大师 胡长龄曾有过详细介绍。为了更好地 弘扬秦淮船菜的风格,2003年起,李 香君故居和南京市营养学校合作推 出了“秦淮船宴”。船宴实行分餐制, 菜的质量比一般的混餐要求更髙、更 精细。例如,一盘造型菜“王谢堂前 燕”,是用冬瓜、鸽肉、笋丁等再配上 蔬菜叶制成,就好像燕子落在柳树梢 上,惟妙惟肖。美食中蕴含着诗词的喻意,吃起来更有一种别处享受不到 的情趣和味道。
昆曲。当昆曲逐渐风靡全国戏曲 舞台时,南京自然成了昆曲繁荣的中 心之一。而画舫河房中的昆曲,则是这特有的秦淮地域文化中闪耀了二 百年的火花。南京昆曲的全盛时期, 主要在明万历到清中叶的二百年间。 那时不论官场民间、街市城郊、尤其 是秦淮画舫河房,真是日日笙歌,蔚为大观。早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当时秦淮歌姬即以能唱昆曲新 声为时尚。潘之恒《艳部金陵》说:“趋 狭斜者竞新曲,以魏良辅腔为高”。至万历初,昆腔大盛于南部,压倒其他 声腔而成独霸的局面。明隆庆四年 (1570年),梁辰鱼、曹含斋、吴昆麓等 名士,在秦淮河畔举行“莲台仙会”, 邀集擅唱昆曲的歌女蒋玉兰等14 人,进行竞唱品评,曹含斋写了《莲台 仙会品》,记载了歌女的姓名,和现在 的歌手大赛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秦淮 河的昆曲,以画舫清唱为多,称为"清音小部”,但也不限于清唱,还能登场 演出大戏。捧花生所作的《画舫余谭》 一书,书中对于当时秦淮游船上盛唱 昆曲和其他曲艺的倡优,多有着墨。叮以说,画舫河房中的昆曲是金陵地 域特文化中最有底蕴、最精彩的组 成部分。
绝句。南京的秦淮画舫可比威尼 斯水城的“贡多拉”,是南京人的骄 傲,历史上,曾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 名言佳句。明中后期竞陵派散文创始人钟惺所写《秦淮灯船赋》中形容秦 淮画舫:“小舫可四五十只,周以雕 槛,覆以翠幕,每舫载二十许人,人习 鼓吹,皆少年场
中人也。悬羊角灯于 两傍,略如舫中人数,流苏缀之。用绳联舟,令其衔尾,有若一舫。火举伎 作,如烛龙焉。已散之,又如凫雁盘跚 波间,望之皆出于火,直得一赋耳。 ……集众舫而为水兮,乃秦淮之所 观”。久居秦淮河畔,自号“秦淮寓客” 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 史》中描写秦淮画舫:“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 梵宇,碧瓦朱薑。在六朝时是四百八 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 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齐喷出来, 和河里的月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 闿苑仙人,瑶宫仙女。……”。明末清 初诗人周在浚也为此留下了“万人喝 彩灯船过,百盏琉璃赛月光”的吟咏 佳句。谭嗣同赞美秦淮画舫如■,iffliE 彩舟,鸥边就梦;镜中人影,衣上天 香。”溢美之情,跃上笔端。在名人的 眼里,秦淮画舫与其他地区游船的区别究竟在哪呢?我们从朱自清《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里可以到答案: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 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 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 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我们(指和俞平伯)这时模模糊 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i己》里所载的「我 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 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 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 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 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画舫的现代风釆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的长廊,数千年 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南京的一种人文象征。自2003年,市政府投资30 个亿,使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拉 开大幕。如今整治一新的秦淮河,两 岸店铺林立,河房鳞次栉比,河中船 舫如梭,人们在享受治水成果的同 时,也领略到秦淮画舫的现代风釆
古韵特。现如今,秦淮画舫不 仅恢复了历史原样,而且规模盛于往昔,只要花4()元钱购张船票,就可饱 览秦淮河两岸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 河房景。入夜,两岸万家灯火,五光 十;画船灯彩,小曲悠扬,置于其 中,仿佛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为了再现“十里秦淮”的历史风貌,秦淮 画舫突出一个“灯”字:船头船尾挂 灯,两岸河房张彩,使桨声灯影的秦 淮河更加迷人;重现一个“吃”字:恢 复传统船点、船菜、船茶,使“吃在夫子庙”体现出秦淮特;安排一个 “乐”字: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还利 用现代音响设备来增加民乐昆曲的 氛围。文人墨客可香茗一杯,沿河访古探幽,观斜阳草树,激发诗兴,浏览 秦淮胜景。
景点丰富。从2005年9月起,秦 淮画舫的外秦淮河泛舟之旅正式开 航。游览线路起点在武
定门码头,途 经中华门、水西门、清凉门、草场门、 定淮门至三汉河口结束,全长12.5公 里。启用8艘仿古“秦淮画舫”,両舫 统一取名为“洪武”,为区别起见,按 照大小编号为1~8,分别为“大边港” 2艘、“小边港”4艘、“气不忿”2艘。 “大边港”载客40人,“小边港”载客 20人「'气不忿”载客10人,'大边港” 内配有空调、卫生间、食品操作间。每艘画舫配有“船娘”和“船郎”,并以颜 区分工种。在游览过程中,身着黄衣衫的“船郎”、“船娘”将分别用芦 笙演奏《茉莉花》,用古琴演奏《高山 流水》。沿岸景千姿百态,美不胜 收。“长干行”组雕、“南都繁会石刻”、 “牧童遥指杏花村”、“山水城林浮 雕”、“南京新貌浮雕”、“水木秦淮街区”、“二汉河双孔护镜闸”、“入江观 景台”等等。其中最具代表作的当属“南都繁会石刻”,该浮雕总长160 米,均高2.4米。明初朱棣迁都北京, 将南京称为“留都”,时称“南都”。《南 都繁会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南京的社 会风貌、民俗风情、官衙寺庙和街市 坊里。画中有1000多位不同身份、不 同形象的人物,有209个店铺商号, 其史学价值可与《清明上河图》媲美。园名取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三山半 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句的 白鹭洲公园,为了融入秦淮河旅游 带,打好水文化这张牌,今年对公园 实现全面改造,打造了“白鹭十景”。 各个景点全部由水路串接,游客乘画舫从北水道口进入,沿途町以观赏芦 风白鹭、鹫峰古刹、春满秀阁、水街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