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教材解读
一、基本线索
1.近代史的上下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以往的教材多将近代史的时限定为1840年至1919年。本套教材将近代史的下限延展至1949年,主要是因为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基本特点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可以发现,某些支配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传统政治体制、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近代社会仍在起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部分。故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也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适应世界大势、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之间碰撞、交流以及相互融合乃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史是刚刚逝去不久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路向,当下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从近代史上寻答案;反之,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又会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特别应从古今、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等多维的视角来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才能大致梳理出历史变化的脉络。
教材始终紧扣独立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来建构教材体例框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让学生透过史事和人物、历史现象,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了解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怎样进行抗争和探索的,这些抗争和探索又是何等艰难曲折,它留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从中真正体认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
3.教材的体例安排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25课。其中4个探究活动课分别插入各个单元。前5个单元基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通史的体例;后2个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专题史。
前5个单元,分两个部分:第一、二单元介绍前80年的历史,包括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一步步沉沦的,即中国是怎样从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另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力争从沉沦中奋起,摆脱被殖民被奴役的,即中国人是怎样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从总体上说,前一条线描述的是近代中国衰落、下降的历史,而后一条线描述的是中国上升、进步的历史。两条主
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四、五单元讲述后30年的历史,即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几条线: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二是结束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建立全国统一性政权及其统治在大陆覆亡的历史;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几条线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交织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不断演变,共同塑造了后30年的历史面貌。课本大体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编排史实,力求揭示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以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这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从战争、第二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战争后至20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
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而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取舍。
第 1 课“两次战争”
有五目:虎门销烟、《南京条约》(时间、内容、影响)、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太平军抗击洋队。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和列强侵华罪行是重点,此外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1840 年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课本给出了一幅图表和一幅地图,通过图表和地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得理解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以及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难点是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分析)。对于本课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虎门销烟学生都知道,可以由此导入新课,针对课本的重点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对于小组难于解决的问题可以班内交流解决,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历史课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最为容易实现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2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有三目: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重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及影响,难点是边疆危机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对于边疆危机比较复杂,可以结合地图让学生出侵犯我国边疆的国家以及侵犯的我国的地区,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左宗棠收复新疆可以与前面沙俄割占的中国领土相联系,对于马关条约可以联系前边的南京条约,并结合内容与之进行对比,从而理解社会性质变化的特点,可以说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第二步,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通过史实分析得出结论是理解条约意义的关键。本课左宗棠和邓世昌的爱国事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第3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有三目: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及影响是重点,难点是义和团的作用及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理解其影响需要结合《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来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新教材中,删除了与与现实联系不大的内容,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不再是教材的重点,主要学习义和团的爱国精神。运动的失败也证明了旧式运动不能改变中国命运的道理。
第4 课 探究活动课一:甲午风云忆旧。探究活动课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诸如动手、语言表达、分析、鉴赏等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学习习惯,课前收集资料是关键,也就是必须提前作好准备,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南京历史文化第 5 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有三目:从“自强”到“求富”、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重点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难点是洋务运动的作用及评价。新课的导入可以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引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即维护清朝统治)也就决定了其失败的结局,同时要看到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对于戊戌变法可设置情景题“假如你是当朝皇帝,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第6 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有三个目: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注意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新课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孙中山的事迹引出新课,本课的故事性较强,可以通过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为主线,辅之以问题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案。新授课要注意与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他们都不可能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基本原理,这是一个考试经常考到的问题。
第7 课“新文化运动”
有三个子目:陈独秀与《新青年》、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授课是注意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的比较,新课的导入可以袁世凯开身着帝王服装祭拜孔子祭天复古这一事件引入新课,本课可以设计系列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如北伐战争等,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如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从时间断限上,它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史上两次重要的转折
从大革命失败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确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单元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一艰难历程。
第 8 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有二目: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革命纲领的提出。重点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新课的导入可以以五四节和七一节这两个身边的节日导入新课,这一节课可以运用讲述法也可运用问题法引导学生学习,特别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精神的核心学生难以理解,应重点分析,对于党的革命纲领要针对其内容分析其特点。
第 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有四目: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难点是国共合作的特殊性和统一战线的复杂性。本节可用讨论法教学,讲授中注意区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区别,北伐战争要突出叶挺独立团的英勇顽强,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第 10 课“红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有四目: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重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是为什么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本节课可以结合丰富
的历史图片、地图及影视资料进行形象的历史教学,正确理解开辟的成功道路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这条道路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意义。红军长征要结合长征路线图给学生以空间概念,能准确掌握长征路线及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