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电影《金陵十三钗》
南京历史文化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
摘 要: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影片《金陵十三钗》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试图激发人们欣赏电影时的文化敏感度,以此帮助人们认识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电影《金陵十三钗》;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陈晓阁(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
“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存在,堪称为无孔不入的渗透。”[1]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体现文化内涵。任何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它们的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作为精神文明的电影是一门艺术,属于文化的产物,但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却能更全面的展示物质文化的成果。“电影已成为一种现代社会中的主导文化形态”[2]。各种各样的电影里包含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相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电影的多样性。电影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族文化,因此,一旦脱离了民族文化,电影也就不复存在。本文尝试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节简介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的环境背景是抗日战争中沦陷的南京,展示了十三名风尘女子为了能够使十四名女学生安全逃脱,而选择舍生取义的故事。电影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 “义”属于中国的一种儒家思想,并且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不仅在于男性,而且也在于女性,因此中国古代 “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也得以流传至今。在中国古代,虽然
女子的地位非常低,有些甚至还由于家庭不幸而沦落风尘,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但是她们内心深处的那份“义”却不曾改变。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位风尘女子体现的是“为大义,为国家”的气概,她们把国家情义,民族情义放在自己的性命之上,以生命诠释了中国儒家的“义”,诠释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作品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并对这些中国符号进行编码,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3]。但在国际上,影片中的集体主义却为其带来了消极影响。外国人认为这种集体主义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一个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完全一致的特点。文化定型过于简单化,概括化”[4]。因此可以说,《金陵十三钗》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和儒家的 “仁义”思想,另一方面却使注重个人主义的西方人难以理解。它不仅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影视作品的全球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