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类年龄的词语
描写人类年龄的词语
    襁褓——指不满周岁
    孩提——指2~3岁
    髫年——指女孩7岁
    龆年——指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黄口——指10岁以下
    金钗之年——指12岁(女)
    豆蔻年华——指13岁(女)
    舞勺之年——指13~15岁
    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
    舞象之年——指15~20岁
    桃李年华——指20岁(女)
    弱冠——指20岁(男)
    花信年华——指24岁(女)
    梅之年——指至出嫁
    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
    而立之年——指30岁(男)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
    杖朝之年——指80岁
    耄耋之年——指80~90岁
    如:
    舞象之年
    【解释】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出处】《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金钗之年
    【解释】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年华
    【解释】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
    【解释】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碧玉年华
    【解释】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桃李年华
    【解释】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花信年华
    【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
不惑之年多少岁    【解释】人接近老年,泛指中年。
    【出处】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而立之年
    【解释】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知命之年
    【解释】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杖国之年
    【解释】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在全国范围内。
    【出处】《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杖朝之年
    【解释】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
    【出处】《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耄耋之年
    【解释】耄耋: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出处】《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
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
    暮年、童年、中年、少年、老年
    一、暮年 [ mù nián ]
    晚年:烈士~,壮心不已。
    引证: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在 曾皓 日渐衰颓的暮年里, 愫方 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
    二、童年 [ tóng nián ]
    儿童时期;幼年:~时代。回忆~时的生活。
    引证:巴金 《新生·四月十七日》:“每想起我底童年时代,我就蒙恩似地看见了你底慈祥的面貌。”
    三、中年 [ zhōng nián ]
    四五十岁的年纪:~男子。人到~。
    引证:谌容 《人到中年》:“中年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
    四、少年 [ shào nián ]
    1、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时代。
    2、指上述年龄的人:~宫。~之家。
    引证:柳杞 《好年胜景》:“那吴松明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五、老年 [ lǎo nián ]
    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
    引证:《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幸是那老年的东西还实在,那布带子还是当日太太亲自缠的缝的,依然完好。”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示年龄的词语1、不满周岁——襁褓2、2~3岁——孩提3、女孩7岁——髫年4、男孩8岁——龆年5、幼年泛称——总角6、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百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7、13~15岁——舞勺之年8、15~20岁——舞象之年9、12岁(女)——金钗之年10、13岁(女)——豆蔻年华11、15岁(女)——及笄之年12、15岁(男)——志学之年13、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14、20岁(女)——桃李年华15、24岁(女)花度信年华16、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17、至30岁(女)——半老徐娘18、20岁(男)——弱冠19、30岁(男)——而立之年20、壮年时期——春秋鼎专盛21、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22、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23、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24、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25、80~90岁——耄耋之年26、90岁鲐背之属年27、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