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期末复习判断题
1. 板块构造学说中全球岩石圈分为七大板块。                             
2.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是建筑物破坏主要原因。   
3.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                       
4. 从工程抗震的角度,烈度表中对应于不同烈度给出了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地震烈度表制定标准。                                                 
5. 频谱反映周期分布特征。                                             
6. 地震作用和其他一般荷载一样,同地震烈度、建筑物动力特性有关。       
7. 单自由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利用惯性力建立平衡方程。 
8. 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称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                                                     
9. 最小的圆频率称为第一频率或基本频率。                               
10. 完全二次项组合法(CQC法)用于振型密集结构。                       
11. 三水准抗震设防是对单一水准设防的改进,是向性能设计发展的重要步骤。
12.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指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即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                                                 
13. 抗震规范规定:抗震验算时,一般可不考虑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14. 《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鞭端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                                           
16. 《中国地震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12度。                         
17. 最大振幅:反映强度特性。                                             
18. 地震反应主要是指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的内力、变形、位移、速度及加速度。   
19. 弹性恢复力:大小与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和体系的抗侧移刚度成正比,方向与质点的位移方向相反。                                                         
20. 在给定地震条件下的杜哈默积分的求解可以利用冲量定理进行逐步积分实现,对应的方法为时程分析法。                                                       
21. 当地震烈度基本相同时,距震中远时,反应谱峰值点偏于较长的周期,近时则偏于较短的周期。                                                               
22. 在地震的简化计算中一般采取连续化描述质量。                         
23. 在振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两个质点的位移比值保持不变,这种振动形式通常称为主振型,简称振型。                                                         
24. 平方和开方法(SRSS法)用于主要振型的周期均不相近的场合。         
25地震基本烈度. 2010年我国出版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26. 对绝大多数结构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和构件承载力验算;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结构按规定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27. 对一些规范规定的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地震易
倒塌的建筑、有明显薄弱层的建筑,不规则的建筑等。                       
28. 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用Ib表示。也称为偶遇烈度或中震烈度。     
29. 5级以上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30. 地震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                                   
31. 地震动的三要素:最大振幅、频  谱、持续时间。                       
32. 惯性力:惯性力大小等于质点质量与绝对加速度乘积,方向与绝对加速度相反。
33. 单质点地震作用计算中建立的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解称为杜哈曼积分。              34. 在地震的简化计算中一般采取集中描述质量。                         
35. 振型关于质量矩阵正交的物理意义是:当结构以某一振型振动时,其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做功,某一振型的动能不会转移到其他振型上去。                       
36. 振型组合的方法包括平方和开方法(SRSS法)和完全二次项组合法(CQC法)。 
37. 2010年我国出版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三水准抗震设防。                 
38. 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的地震基本烈度。                                                                 
3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以反映近、中、远震的影响。不同的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                                   
40. 抗震规范规定:抗震验算时,对于Ⅲ、Ⅳ类场地 采用刚性较大的基础(箱、筏基)的高层建筑时,且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可将刚性假定所得的计算结果予以折减。     
41. 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鞭端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向下传递。   
42. 对平板型网架和大跨屋架各主要杆件,竖向地震内力和重力荷载的内力之比值,彼此相差一般不太大。   
43. 天然地震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44. 全球两大地震构造系是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和欧亚大陆地震构造系。     
45. 3级地震人感觉不到。                                               
46. 地震烈度表制定标准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47. 阻尼力:使体系振动不断衰减的力,来自摩擦、介质阻力及地基变形的能量耗散。                                         
48. 根据冲量定理可以求解地震作用下运动方程的特解。               
49. 单层厂房可将该结构中参与振动的所有质量全部折算至顶部,而将墙、柱视为一个无重量的弹性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单质点体系。
50. 振型关于刚度矩阵正交的物理意义是:当结构以某一振型振动时,其弹性恢复力不在其他振型上做功,某一振型的势能不会转移到其他振型上去。               
51.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中需要考虑屋面活载。                       
52.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53. 除满足底部剪力法使用条件的建筑外,其他建筑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54. 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55. 岩层断裂和错动产生弹性波,使得地面振动产生了构造地震。     
56. 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300km范围内。                       
57. 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称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               
58.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该标准主要以地震中和地震后房屋的损坏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59.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60.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中特定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
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6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先确定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再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将场地划分为ⅠⅡ Ⅲ Ⅳ类。             
62. 特征周期是对应于反应谱峰值区拐点的周期,可根据场地类别和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特征周期分区采用。                           
63. 由于结构物的存在,地面的运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地基的非刚性,结构的反应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地基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64. 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鞭端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计入。                   
65.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km以内。                               
66.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三类:甲类、乙类、丙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