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述评
《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
研究导引教材)述评
聂 娜
南京大学
《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罗琼鹏、彭馨葭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624页.ISBN9787305224751,定价:140元(人民币)。
[Linguistic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Core Course Research Guide Textbook Se-ries).By Luo Qiongpeng,Peng Xinjia.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9.pp.624.IS-BN9787305224751.¥140.]
引 言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由南京大学组织文学院各专业在核心课程教育研究与实践
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全套共有8册,包括《文学理论》、《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欧美文学》和《戏剧学》,于2019年8月正式出版。导引教材中的《语言学》(以下均简称为《语言学》)为该丛书中一册,由罗琼鹏和彭馨葭编撰。
为落实教育部“以本为本”,南京大学文学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形式为“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由单一教师授课变为授课与研讨指引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语言学》一书正是基于南京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既可作为“语言学概论”的大班教学用书,也可用作小班研讨课的导引教材。一 体系架构与主要内容
《语言学》最大的亮点与特,在于其体系架构。各章体例均为四个模块:导引,选读,思考和练习,延伸阅读。“导引”阐述本章的基本概念与知识;“选读”提供与该章主题直接相关的原著原文节选(部分为经典译文),让学生直面一手材料;“思考与练习”紧扣前文概念与原著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延伸阅读”列出相关文献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全书正文共十二章。第一章总起概括语言和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后面各章具体介绍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和流派,其中第二至六章主要关注语言的本体研究,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第七至十二章关注语言学的功能、应用、学习和认知等,内容包括语用学、语言习得、社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从语言定义与研究取向、语言的甄别性特征、语言的语法、语言与思维等几个方面,阐释何为语言,何为语言学。全书整体上采取形式语言学,即
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的理论取向,介绍了对语言的不同定义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语言学思潮,如:语言作为符号体系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作为心智能力与生成语法;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与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语言类型学等的关系。“语法”是说话人具有的关于语言单位和规则的知识,编者基于语法的广义定义,向读者引出语言学重要研究分支的由来,如研究声音与词组合的规则成为音系学(Phonology)、词的内部组合规则称为形态学(Morphology),词组成短语、短语组成句子的规则称为句法学(Syntax),指派意义的规则构成语义学(Se-mantics),对语言学研究做了总起性的介绍。
第二章“语音学”从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AcousticPhonetics)和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三个研究范畴分类入手,逻辑清晰地将读者带入语音研究的领域。发音语音学从人类发音的人体生理机制出发,定义音素、音节、声调等概念;声学语音学从语音的声学特征方面,介绍声波的频率、振幅、时长等物理属性对语音的描述与分析方法;听觉语音学则研究的是人如何接受并处理语音信息。
第三章“音系学”首先厘清了音系学与语音学的不同之处,指出音系学主要研究语音的组织规律,介绍音位、音位变体、互补分布、最小对立对、音节结构等概念,并简要介绍如何进行音系分析。
第四章“形态学”由问题引导出形态学主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如何分析词的内部结构;词的派生形态,即如何通过增加前缀、中缀、后缀产生新词和如何把已有的两个或多个词结合起来产生新词;词的屈折形态变化。引导读者在后续学习中理解词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第五章“句法学”从汉语和英语的句子
歧义实例引入,说明短语和句子存在内部结构,研究其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即为句法学。并从句法范畴、句子的结构依存性、短语结构、普通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等概念理论分析讲解句法学研究。
第六章“语义学”通过众多实例介绍了语义学中用于分析词与句子意义的基本概念,包括词之间的意义: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多义关系和同音同形异义关系;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释义、衍推、矛盾和预设;真值条件语义学、组合性原则、题元角等。
第七章“语用学”重点介绍了三个重要的语用理论假设和研究领域。在句子和命题意义的层面,介绍了预设和衍推的概念;在会话的层面,介绍了会话原则和会话涵义。此外,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律的,注重“言外之意”,因此本章中编者运用了大量的实境语例帮助读者领会,并厘清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分。
第八章“语言习得”介绍了20世纪主要的语言习得与发展理论:行为论、天赋论、建构主义和联结主义,详细阐释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并介绍了第一语言发展、第二语言习得及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
第九章“语言与社会”从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想状态下的语言能力谈起,到交际中的语言和生成语法描摹规则的差异,引出海姆斯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概念与乔姆斯基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概念的对立,阐释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是把语言的使用放在社会语境下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并分别详细剖析广义社会语言学与狭义社会语言学(即变异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第十章“语言类型学”介绍了现代语言类型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对语言进行分类、
中国语言战略
发现语言共性和对语言共性做出解释。该章从语言分类特征和跨语言共性角度,介绍了类型学的分支,并着重介绍了汉语类型学的研究及发展,强调语言类型学研究的发展与语言描摹不可分。
第十一章“历史语言学”介绍了历史语言学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的葆朴、拉斯克和格里姆作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开创者,提出并论证了印欧语种同源设想。第二阶段从1870年开始,重要著作有法国语言学家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编者特别介绍了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等在传统汉语语音研究中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运用,进一步解释了语言谱系中的谱系树模型和波浪模型。最后是广义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介绍了语言演变的类型、过程和动因。
第十二章“语言与大脑”通过介绍神经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研究方法和工具,阐明语言与大脑关系的研究。包括对大脑皮层的语言区的解释及相关的几种理论,让读者明白脑科学在大脑语言区的研究结果对语言理论的启示,并介绍了几种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在科技发展中,语言、大脑、电脑三者联结在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二 评价
从主题看,《语言学》具备较强的全面性与基础性。作为面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语言学入门教材,在主题上基本涵盖了当代语言学的主要分支,有助于语言学入门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全貌。内容深入浅出,结构逻辑清晰,层层推进,基础概念定义讲解细致,基本完成了其作为语言学本科教材的主要预设任务。
从选材看,编者兼顾语言学的传统与前沿、西方理论研究与中国语言现象。一方面,本书的编写有其必要性。非中文书写的优秀语言学教材如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Fromkin et al.,2007)(中译版《语言引论》于2017年出版)、The Study ofLanguage(Yule,2014)等,其阅读门槛略高,主要读者对象为对语言学已有一定了解的学习者,而以中文书写的经典语言学教材如《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2010)和《语言学教程》(胡壮麟,2008)等,其最新的修订也已在十年前。随着时代的增速发展、
科技的突飞猛进,一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语言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现代语言学已成为一个学科,尤其是应用型、交叉型的语言学研究发展很快(李宇明,2018)。因此,编写一本总结传统语言学理论并介绍语言学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的教材,是很有必要的。《语言学》所选择的经典原文,远至Russell(1905)的On denoting,近及克劳斯·迈因策尔(2018)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上下百余年,其中有13篇选读材料为近20年来所发表,占总篇数36%以上。“延伸阅读”的推荐书目也基本上是每个研究分支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供学有余力或对语言学有兴趣的读者自行选择阅读。另一方面,现代语言学理论主要来自西方,中国的语言学初学者若一头扎进这些理论中,在面对中国语言现象时,往往会感到疑惑与茫然。本书编者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在相关章节选取经典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如吕叔湘对汉语语法的分析、朱德熙运用布龙菲尔德理论对汉语向心结构的研究、黄正德对汉语中逻辑关系与语法理论的研究、鲍明炜结合汉语音韵系统对南京方言变化的代际语音考察,等等,都是现代语言学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典范运用,希冀读者能从中一窥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现象研究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从结构看,以问题为导引,紧密结合原文文本,强化问题意识。随着本科教学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核心从内容传递转变为
《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述评
问题导引,教师的引导和接引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双方互动产生探讨的问题。该教材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实践,通过“导引”、“选读”、“思考和练习”及“延伸阅读”的编写体例,完成了以问题为导引的逻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围绕问题与问题意识组织体系架构。在相应的语言学基础分类上,以学术史发展为脉络,定义、观点由何而来经过怎样的争论与发展?作为刚接触语言学的本科生,不是被动灌输已有学术概念,而是自然而然被导引入语言学研究大门,充分了解语言学发展脉络。其二,围绕问题与问题意识选取经典原文文本。经典原文文本的选择,有利于直面学术观点,再通过教材提炼概念,更利于理解掌握。例如,第一章选取的三篇原文分别节选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与心智》,从现代语言学奠基人发端,到结构语言学先导,再以当代语言学发展收尾,语言学的三段重要发展一目了然。其三,围绕问题与问题意识设计思考与研讨教学逻辑。“思考和练习”大多为主观题型,答案是开放性的,既适合学生在研讨课上讨论,也适合延展形成小论文,为本科生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多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试举一例,第一章的课后问题中,有一题:“如果语言学的终极目标是探索人类的普遍语法,那么该如何推进汉语语言学,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从而促进对人类语言本质的探索汉语研究如何才能增进全人类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这个问题无论是对语言学入门者,还是对终生致力于语言学研究的学者,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从语言学教学角度看,该教材实现了“教学相长”原则的实操性。徐兴无教授在书中序言提到,“随着知识信息的网络化和云端化,人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必须由获得与掌握系统化知识或纯粹的信息,转变为
培养问题意识、提升理解与阐释能力”。这对于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与提升。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变单向性讲授者为双向性互动引导者。教师是引路人、问题的首先提出者,学生通过对语言学理论的获取、对语言学原文的研讨、语言学经典问题的琢磨,逐步提高问题意识,最终转变成问题的提出者与解答者。其次,教师需要以实践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课程可以这样安排:导引由教师引领讲授,原文以学生阅读为主;研讨以教师为主,再渐渐转移为学生为主;随着学生获取的语言学知识增多,学术能力提升,逐步增强其学习的主导性。再者,教学产出形式可以多样化。思考与研讨,也可通过小组形式,完成不同的语言学议题报告,甚至可以形成年度论文、毕业论文,这对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具有循序渐进性。
《语言学》亦有可进一步商榷之处,如对语言学研究中各流派的情况及发展,从导引和原文中虽可窥一二,但系统介绍着墨较少,当然,这可能与编撰布局的逻辑取舍和篇幅安排有一定关系。另外,该书部分章节对于人名的翻译前后不一致,如对德国语言学家Franz Bopp,有时翻作葆朴,有时翻作波普,恐让不熟悉的读者混乱。不过瑕不掩瑜,《语言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凝练而成,作为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参与者,深切体会到该教材历史与当代结合、经典与前沿兼顾、中西兼并包容的全面性,以问题意识为核心贯穿在整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有效平衡教与学,既有利于学生语言学素养培训,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实为“大学人文学科教学方式的应然”之态。
中国语言战略
参考文献
Fromkin V,Rodman R,Hyams N,eds.2007.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Eighth Edition).Beijing:PekingUniversity Press.
Russell B.A.W.1905.On denoting.Mind(14).
Yule G,ed.2014.The study of language(Fifth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胡壮麟.2008.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中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克劳斯·迈因策尔.2018.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基础
和哲学观点.贾积有,译校.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3).
李宇明.2018.语言学是一个学科.语言战略研究3(1).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等.2010.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聂娜,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汉语语音史。:niena@nju.edu.cn。
《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述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