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小说是最为引人入胜的品类之一。本课程即在教师本人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的小说,力求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为代表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文化内蕴及其美学价值。既有学术性,也有较强的知识性,点面结合,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思想水平的提高及其人文素养的增强,且
富于现实人生的启发与警醒的意义。本课程的着眼点和框架结构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文学史课,是在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础上立足提高和深化的一门课程。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教学总体目标,是要通过对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专题式的解读和分析,加强学生基础,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路,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特别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领域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一些具体的古代小说作品有一种深层次或新角度的把握和了解。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古代小说的文化内蕴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概况;
2.理解: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
3.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内蕴。
【学时分配】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互动
【授课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分类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内蕴
一、“崇礼贵德”的思想倾向,反映了伦理型中国文化的特质
二、“惩恶劝善”的创作主旨,表现了反腐恶、重教化的社会理想与救世情怀
三、以表现道德人生为核心,反映了传统人本主义的文化精神
四、“大团圆”的结局,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五、人物“类型化”、“脸谱化”,反映了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思想和传统的经验型直观的思维方式
总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小说“惩恶劝善”创作主旨和“大团圆”结局的阐释与讲解。
2.难点: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脸谱化”的原因。
【授课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式、研究式
2.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
1.课外阅读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281页。
2.作业与思考题
(1)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内蕴如何?
第一章从唐传奇到明代拟话本
——以谢小娥故事的演进为中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脉络;
2.理解:作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的地位与不足;
3.掌握:明代拟话本标志着古代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短篇小说整体上的长足进步。
【学时分配】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互动
【授课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
一、文言系统与白话系统
二、唐人传奇的史传彩及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问题
三、明代拟话本:古代短篇小说整体上的长足进步
第二节谢小娥故事的演进:走向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
一、谢小娥故事的性质与梗概
二、从《谢小娥传》、《尼妙寂》到《谢小娥智擒船上盗》
(一)从简括到繁复
(二)从疏漏到严整
(三)从平直到跌宕
(四)从叙述故事到描写心理
总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考察谢小娥故事的演进过程,认识古代短篇小说是如何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的。
2.难点:明代拟话本的文学史意义上的正确评价。
【授课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式、研究式
2.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
1.课外阅读资料
(1)《拍案惊奇》(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凌濛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211页;
(2)《从谢小娥故事的演变看古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卞良君),《东疆学刊》1990年4期。
2.作业与思考题
略述从《谢小娥传》、《尼妙寂》到《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的演进过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章古代长篇小说人物描写的演进
——以《红楼梦》为中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长篇小说人物描写的演进过程;
2.理解:《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宿命彩和悲剧性;
3.掌握:《红楼梦》的人物描写。
【学时分配】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互动
【授课内容】
第一节章回体小说的艺术发展历程
第二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人物描写
一、《三国演义》:类型化倾向
二、《水浒传》:个性化特点
三、《西游记》:人性、物性、神性的巧妙融合
四、《金瓶梅》:人性弱点的饕餮展演
第三节典型化:《红楼梦》的人物描写
一、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二、人物性格的真实性
三、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四、人物描写的主观与客观融合
五、人物描写的个性与共性结合
总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红楼梦》的人物描写。
2.难点:人物描写的个性与共性。
【授课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式、研究式
2.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1.课外阅读资料
(1)《红楼梦》(曹雪芹、高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清代小说史》(张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5-397页;
(3)《道德视角下的明清小说》(卞良君),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183页。
2.作业与思考题
(1)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西游记》再到《红楼梦》,其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2)为什么说《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是典型化的?
第三章《三国》、《水浒》、《西游》三大名著的体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宗法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
2.理解:宋江悲剧性结局的个人思想意识上的深层原因;
3.掌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体意识及其原因。
【学时分配】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互动
【授课内容】
第一节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传统
一、传统己观
二、传统公私观
第二节三大名著的体意识
一、能:认同与归依
(一)晁盖梦见北斗七星
(二)阮氏三雄入伙
(三)刘关张结义
(四)白龙马救主
二、利:效忠与牺牲
(一)朴忠者:沙僧、张飞
(二)竭忠者:诸葛亮
(三)孤忠者:王允、石秀
(四)谏忠者:孙悟空
(五)愚忠者:王累、张任
三、惑:彷徨与误判
(一)猪八戒
(二)宋江
四、用:得人须得心
(一)刘备、曹操
(二)袁绍、刘璋
总结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大名著体意识的表现及其原因。
2.难点:宋江形象。
【授课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授式、研究式
2.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课外学习指导的要求】
1.课外阅读资料
(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275页,第312-317页;
(2)《道德视角下的明清小说》(卞良君),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6-96页。
2.作业与思考题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是如何表现传统的体意识的?
第四章“义利之间”
——读懂《三国演义》的一把钥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化的义利之辨;
2.理解:《三国演义》的在“义与利之间”;
3.掌握:《三国演义》中义利观的表现及其原因。
【学时分配】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互动
【授课内容】
第一节古代思想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观点
一、重义轻利、公利为上的原则
二、庸愚子:《三国演义》在“义与利之间而已”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义利观念
一、义利之间与是非曲直的评裁
(一)义与不义在去与就之间:吕布、赵云
(二)义与不义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利:刘关张
(三)是否公利为上乃是非评裁的标准:桃园结盟、曹操
二、义利之间与善恶良窳的剖断
(一)义利与善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