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是学生明白高师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3、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2.如何让学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为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3.认识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了解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CAI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开场白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彭志耘。在此,我衷心祝愿大家新的学期“学有所得,活有所乐”!我的:***************。欢迎大家通过我的邮箱和我沟通,随时接受大家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的追求:因为我活着,所以大家活得更好。其实,教师就是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要服务,就得了解同学,现做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课件展示)
注意:不写姓名,只求回答真实,你的回答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不良后果;不抄题目只写序号。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你现在对自己选择中文系后悔吗?(不后悔,有点后悔,后悔,非常后悔)为什么?
2、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
3、你知道当前学校招聘教师的程序和要求吗?
4、三年来,(大多数、参半、少数、很少)课堂自己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5、你认为通过某一门大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应该获得什么?
6、你认为教师怎样授课,你才能有所收获呢?(希望写多一点)
7、你认为中小学语文课的开设目的应该是什么?
8、你认为这种目的对于中学时候的你来说基本实现了吗?
(三)  学生思考:
1、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
2、你觉得怎样学习这门课效果会更好?
3、你知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吗?
二、新课传授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等。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
易变的方面。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及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我国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目的取向,具有性质的规定性和范围的局限性,比较单纯。“怎样教学”的问题占据主要地位,并以此而包含“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等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现象与教学现象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并以教学现象表现出来。即古代是以教学论研究为主的。近代以后,社会和文化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育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这一切推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人们从研究“怎样教学”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等问题。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代性和创新性,语
文教育新理念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起来。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当我们认识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之对人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文化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等。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但理论一旦形成之后,就要反过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实践活动,没有理论的时期都是蒙昧时期;而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价值。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包括语文课程研制、教学应用、评估总结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二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三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地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三种实践之间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学习掌握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把理论直接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同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成为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通过这一机制,也可以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与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沟通,及时传播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二)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什么课程?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他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这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首先,应当运用该课程理论去分析实际的教学活动。
其次,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利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着语文教学的进步。因此学习这门课应当充分利用它广泛而深厚的学科科学基础,学会准确而灵活的利用多方的资源来学好这门课。
理论与实际结合,整合多种知识,是学好本学科的两大法宝。
切记:死记死背现成条文,是没有用处的。
对于同学们来说,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自觉。在此提几点具体要求:
(1)要经常联系你的体验或者实践去思考教师传授的基本道理,要寻机会去验证(或质疑)这些道理(家教,代课,听课)。
(2)努力使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大胆质疑,真诚交流。
(3)认真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4)考勤6次以上,迟到1次从期末总成绩中扣1分,缺席1次扣3分。
(5)上交个人基本资料:用一张A4大小的纸写上你的:学号、姓名、籍贯、性格、爱好、最欣赏的话、最欣赏的人;提供一张1寸照片;三天之内把材料一并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按要求统一粘贴好,于下周上课时交给我。
(6)建立讨论小组。我的课堂要充分让每个同学成为课堂上思维的主人。每4-5人一个组,每组设立组长1个,书记员(记)1个。每个组的资料放在一张纸上。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演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精湛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
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其历史意义在于,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1919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受。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课程名称。直至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个名称同“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名称长期并存,显示出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其历史意义在于:首先,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而语文教材研究是语文课程理论的重要内容,这就使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教学研究而逐步重视了课程研究,并进一步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其次,重视语文教材研究,能够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使语文学科自身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开拓。重要著作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论语文教学》,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