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案例】《语言学概论》过程性评价
一、课程概况
“语言学概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这是全国中文系本科阶段普遍开设的传统课程,也是仅有的3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另两门课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作为专业基础课,它包含了中文系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分析技能﹐也是学习其他语言类选修课程的先修课程,所以必须全员过关。
在中文系课程设置中﹐“语言学概论”除了面临历史久、内容多、理论性强等传统课程的普遍性教学难题之外,还面临特别学情:首先,中文系学生普遍只对文学感兴趣,对在中文系还要上语言类理论课程毫无思想准备,同时对比较枯燥的语言学课程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次,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近似于自然科学,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对擅长形象思维的中文系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后,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但是课堂教学课时只有36学时,往往来不及讲完。
鉴于以上学情,本课程特引入混合式教学方式,并且设计丰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课程目标
“语言学概论”课程希望通过理论教学与课内外实践,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课程目标设计如下:
课程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了解语言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作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分析方法。(支撑毕业要求3)
课程目标2:对教材和网络平台所提供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网上讨论,掌握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演变等方面的概念和理论。(支撑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8)
课程目标3:能够利用课程目标1、2中所学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社会语言现象进行自主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于教学文本的解读。(毕业要求10)
课程目标4: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大量拓展材料,引导学生对语言学理论进行自主探究和在线讨论。通过建设语言学百科条目、小组课堂演讲、撰写小论文等网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同时养成对语言现象的反思习惯,为将来的教学研究提供扎实的专业基础。(支撑毕业要求8、毕业要求10)
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本校中文系的毕业要求共11条28个指标点,我们只呈现本课程学习目标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和指标点,其余从略):
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学习目标的制定,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专业毕业要求的培养需求,是由内到外适需培养和由外到内按需设计相整合的产物。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2.学习过程
在保证课堂基本教学时间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混合式教学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切实提升本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全体学生达成基本要求,特长学生获得能力提升。具体而言,本课程的学习活动由3部分组成,即课堂面授、教材自学和课外探究,分述如下:
(1)课堂面授:课堂面授共计36学时,主要对第一章-第六章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网络空间则提供完备的课程学习资料,每一章都设计了3个板块:课堂讲解、延伸阅读和趣味天地,每个板块都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内容。
(2)教材自学:本课程第七章-第九章知识性内容多,学习难度不大,我们把这3章内容设计为自学。除了使用教材以外,网络平台提供了这3章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和关键概念。
(3)课外探究: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充分的提升空间,我们设置了多样化的课外探究活动:第一,利用网络平台(大夏学堂)的功能,请同学组队建设语言学百科条目,主题为“文艺作品
中的语言学”。第二,利用小组学习功能,以“语言学的应用”为主题引导学生合作搜集材料,整合组织形成研究报告,遴选4-6组进行课堂演讲。第三,在讨论版中设立研究性论文栏目,一对一指导学有余力、对语言学有专门兴趣的学生撰写研究性论文。
3.特活动
本课程与著名杂志《咬文嚼字》“网语漫谈”栏目合作,建立投稿论坛,全程在线指导学生撰写“网语漫谈”小论文,并推荐投稿发表,这已经成为课程多年来的一项特活动。
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教师就向同学详细说明本活动的探究内容,进行充分的学习动员;同时在课程网站上提供征稿启事和历年来《咬文嚼字》全部已经发表的文章目录和具体文章,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
整个指导过程分为定选题、写初稿、提意见、做修改、定稿件数个流程,全数在课程论坛上完成。这种师生活动是一对一的,又是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学生不仅得到了个性化指导,也能观摩其他学生的活动过程,得到多方面的启示和帮助。
三、课程评价
落实以上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评价。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我们努力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变一次考试定成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