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研读
一、课文注释
1932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对北平郊区古建筑进行考察。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西郊卧佛寺,其次是香山法海寺和杏子口佛龛(这篇考察录还有下篇,考察对象是天宁寺塔,课文未选)。考察完毕,夫妇俩合作完成了《平郊建筑杂录》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11月第3卷第4期。
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
这是一篇建筑专业的考察报告,尽管已经采用了非常通俗晓畅的文笔,但是阅读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困难,下面就先从字面上作一些注解。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其中辽金元古物虽然也有,但是大部分还是明清的遗构。】 此句似为病句,因为无论辽金元或明,年代都
不会是“近二三百年”,这里的意思恐怕是说近二三百年间发现的建筑遗物。这个发现,也包括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的成绩,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俩从北平四郊开始,先后踏勘调查了中国广大地区的古建筑,走遍了中国近200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建筑遗构。
【锐感】 “请问那时锐感”一语,“锐感”是直觉,敏锐的感觉,与之相反的有“钝感”一词。
【卧佛寺】 卧佛寺是北京西山的一座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50年),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曾叫兜率寺、寿安寺、大昭孝寺、洪庆寺、寿安禅寺、永安寺,今正式的名字叫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巨大的铜铸卧佛,所以通常人们称它为卧佛寺。
【青年会西山消夏团】 “青年会”全称“基督教青年会”,是西方一种世界性宗教组织。1885 年由传教士传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各地,形成全国性组织,成为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组织。青年会围绕德、智、体、“四育”组织活动,所以课文提到青年会西山消夏团及将佛池当作游泳池之事,说卧佛寺受了帝国主义压迫。下文的“佛教青年会西山消夏团”一语,是和作者聊天的住持和尚的调侃话语。
【卧佛寺的住持智宽和尚,前年偶同我们谈天,用“叹息痛恨于桓灵”的口气告诉我……】 “叹息痛恨于桓灵”一语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语。汉桓帝是东汉皇帝,爱好佛事,朝中任由宦官肆虐,残害百姓,迫害士大夫和太学生,制造党锢之祸。其后的汉灵帝亦荒淫无度,宠信宦官,大修宫殿苑囿,搜刮民财,激起人民反抗,乃至爆发黄巾起义,东汉政权从此陷入苟延残喘的局面。这里梁思成、林徽因是模拟智宽和尚的口气。
【他的先师老和尚,如何如何的与青年会订了合同,以每年一百元的租金,把寺的大部分租借了二十年,如同胶州湾,辽东半岛的条约一样。】 1897 年11月,德国悍然派舰队侵占了胶州湾,并强迫清廷于次年3月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7年12月,沙俄舰队打着“监视德国”、“保护中国”的幌子,侵入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并于次年强使清廷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这里也是模拟智宽和尚略带夸张的口气。
【汉白玉的须弥座。三个汉白玉的圆门洞,黄绿琉璃的柱子,横额,斗拱,檐瓦。】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出印度佛教语,须弥座是佛教造像的佛座或佛教建筑的基座。
卧佛寺琉璃牌楼
【《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是清人朱彝尊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成的。他从一千六百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分为十三门(即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垌、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四十二卷。一百年后,乾隆对百年中改置添建的宫殿坛宇、名胜古迹进行考证,加上康熙、雍正和乾隆自己的诗文,成为《日下旧闻考》。该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为历史研究、文物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刘士能先生告诉我们南京附近有一处律宗的寺】 刘士能,与梁思成、林徽因同为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律宗,见教材注释。
【角梁下失去的铜铎】 铎duó,是一种大铃,古代乐器,亦为宣布政教法令所用。此指钟鼓楼角梁上悬挂的风铃。
【迎面是一座天王殿,里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刚——东西梢间各两位对面侍立,
明间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面北合十站着的是韦驮。】 四天王(四大金刚)大家很熟悉,但是阿弥陀佛常会和弥勒佛混淆,两者不是同一尊佛,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参后面的“三佛”)。
韦驮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形象有二,一为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一为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正殿五间,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 卧佛寺正殿又称“三世佛殿”,“三位喇嘛式的佛像”分别为释迦、燃灯、弥勒。据佛经说,燃灯为前世佛,释迦是今世佛,弥勒为后世佛,他们均是如来佛的化身,分管人们的前、今、后三世。
【从前面牌楼一直到后殿,都是建立在一条中线上的……但可藉此略窥制度耳。】 “伽蓝七堂”制形成于宋代,“伽蓝”就是“僧园”之意。“伽蓝七堂”的布局同我国传统四合院布局几乎完全一致,从此成为我国佛寺建筑的标准式样。佛教的每个宗派的“七堂”都有所不同,后世沿用
的大都是禅宗七堂之制,即佛寺必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七堂,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堂。现存最好的实例就是北京西山的十方普觉寺,虽未完全保存伽蓝七堂制,但可借此略窥一斑。(《佛学大词典》)
十方普觉寺也就是卧佛寺。这是本篇的重点和难点,梁思成和林徽因当时作了一张平面图,再下面是今人的照片及图示。
今人画的卧佛寺平面图及照片图示
【日本飞鸟平安时代】 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平安(794-1192),中间还隔着奈良(710-794)时代。
【殿前伟丽的娑罗宝树】 娑罗树,常绿乔木,高30余米,叶子长卵形,花淡黄,原产印度。人们常将它和七叶树混淆,其实是不同的。娑罗树、七叶树和菩提树被合称为佛教三宝树。
卧佛寺娑罗树
【法海寺】 京郊有两个法海寺,一个是香山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香山寿安山南麓的一个分支山坡上;一个是石景山法海寺。两寺南北相对,因此香山法海寺又称“北法海寺”,而石景山法海寺又称南法海寺。南法海寺以明代壁画出名,梁思成、林徽因考察的是北法海寺。
【寺门……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边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 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当时拍下的照片,现在门上的塔早已没有了。再下面是现在的照片。
当年法海寺门上塔
现在的法海寺门
这种造在门洞上的塔叫“过街塔”,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元代,是喇嘛教派里常见的一种建塔方式。据说这是因为蒙古族原居住地开阔,民族无定居点,为了让流动中的人能经常看到他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们崇拜的佛塔,故在交通要道上建造过街式塔。元统一全国后,把这种塔带入中原,由于过街塔通常建在人们行走的要道上,与后来的道路建设相冲突,所以绝大多数在道路建设中被拆除了,保存至今的过街塔很少。
【门额上题着“敕赐法海禅寺”】 敕chì,帝王的诏书。
【门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较复杂……最顶尖上有仰月的教微。】 这一段是重点,之所以描写得这么细致,就是为了起到保护古物的意义,万一以后毁坏了,要重修也有参照依据。前面说这是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北海白塔是圆形的,这个塔从照片上看也是圆形的,但是这里说“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也许另有建筑角度的观察。“佛像带着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应该是类似下图(当然应该是附着在塔上的,不是这样独立的)。“塔肚四面四个浅龛”,龛kān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类似下图:
相轮(或利刹),佛教语。佛塔顶端的部分,杆上贯串圆环,多与塔的层数相应,为塔的表相故称。梁思成、林徽因拍的照相虽看不清楚,但是既然说好像是缩小的北海白塔,我们就能以今天北海白塔作参考。
北海白塔顶端构造
【居庸关上本有一座塔】 在居庸关城的中心,有一座白的大理石台子,叫做“云台”。原来就是一座典型的元代过街塔,建于元至正二年至五年(1342至1345),当时,台上建有3座并排的白藏式佛塔,可惜塔在元末明初被毁,今台上尚遗留有柱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