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为例
广 西 农 学 报
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第38卷 第4期Vol.38,No.42023年8月Aug,2023
114收稿日期:2023-04-10  修回日期:2023-04-20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XGZJG2021B092)。
第一作者简介:李梅(1976—),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系部实训基地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郑发娇(1966—),女,在职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行政管理工作。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践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为例
李梅 梁庆平 高崇敏 孙奇 赖碧丹 郑发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是打造高水平专业、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并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建设为例,总结了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旨在为高职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专业;职业院校;科研平台;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3-4374(2023)04-0114-06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 A Case Stud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of Crop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of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Li Mei, Liang Qing-ping, Gao Chong-min, Sun Qi, Lai Bi-dan, Zheng Fa-jiao *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s the only way to build a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of crop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group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main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group,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construction practice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2019 年 4月国家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
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总体目标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
115李梅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践——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为例
第4期
农业大学专业
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高水平专业是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基石,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办学特、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集中体现。[2]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对接国家兴农战略,聚焦广西创新发展“九张名片”之优势特粮油、果蔬产业转型升级,对焦实施绿循环优质高效特农业,整合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专业组建而成的专业。2019年12月该专业获批列入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简称自治区“双高计划”)。
1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科研平台是科研人员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2010年以来,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高校科研平台迅速发展。[4]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科研为主型教师也需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孕育并转化高水平 成果。[5,6]高职院校科研平台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教育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任,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承接教育理论实践转化的中介载体。[7-9]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方向不稳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10-15]有科研积极性的教师却又因为缺乏科研平台而无法开展科研工作。因此,在“双高计划”背
景下,开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为高职教师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推动地方产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注重科研平台组建,打造专业特研究平台
依托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技术高水平专业建设,聚焦广西现代特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整合现有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等教学科研资源,按照“搭平台、建团队、育人才、出成果”的思路组建科研平台。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组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特水果创新团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玉米创新团队、广西玉米产业科技先锋队;建设产教研融合理实一体创新实训室;升级建设作物研究所为作物研究院;依托作物研究院加强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筹建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升级改造作物品种选育研究基地。将研究领域拓宽到玉米、水稻、蔬菜、特水果、花卉、甘蔗、豆类等南方特作物,打造具有专业特的研究平台。
2.2 注重科研经费投入,夯实科研平台研究基础
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的高投入,能让科研产品更有竞争力。科研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能省去研究人员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缩短试验时间。比如,微电脑自动数粒仪、多功能
数字化考种机、自动考种千粒重分析仪、直链淀粉测定仪等,这些设备的应用能实现育种信息化、智能化,加快育种试验进程。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在科研设备投入上本着立足现状、着眼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的原则,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通过采购既适用于专业教学,又能满足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加大科研设备投入力度,共投入549.67万元,采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20台套,极大地改善了专业科研条件。
2.3 注重科研队伍建设,优化平台人才队伍结构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十年磨一剑”长期不懈的努力。科研成果的取得是科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要实现不断创新,首先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通过深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引进博士5人;引进高职称科研人才1人,增强了玉米、水稻、蔬菜、特水果和植物保护教学科研队伍,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支持和培养力度,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晋升职称,打造一支由教授、研究员、正高级农艺师、副教授、高级农艺师、讲师、农艺师等组成的教学科研并重型师资队伍,增强科教队伍的人才优势。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围绕能力抓科研,重视教师个人科研能力发展与系部专业同步发展,引导鼓励教师
广 西 农 学 报
1162023年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在学术研究、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系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通过推荐教学科研并重型和科研为主型教师102人次到北京、广东、上海、重庆、浙江等地参加学术交流、论坛、讲座和访学等,提高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获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组织教学科研并重型以及科研为主型教师205人次参加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大会、全国鲜食玉米大会、中国种子大会、广西看禾选种会议等相关会议,增长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见识。
2.4 注重科研任务导向,多渠道培育平台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大量科技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高校教师只有参与大量科研工作才能创造出丰硕的科技成果。为改变高职院校教师重理论教学轻科学研究的现象。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鼓励专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亮身份、立标杆、树先锋,积极营造教师敢于带头攻坚克难、投身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多渠道培育科研成果。一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三年来专业共获各级科研项目立项47项;二是加大力度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并通过广西审定玉米水稻新品种17个;三是积极进行科研成果登记和鉴定,完成科研成果登记13项;四是加快成果转化力度,成功实现新品种使用权转让13项;五是及时跟进品种推广和应用服务,玉米新品种庆红509三年来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2.5万亩,累计增产玉米1300万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600多万元。
2.5 注重科研管理创新,保障科研平台有序运行
科研平台既需要科研人员发挥创新作用,也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发挥为科研服务作用。只有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同时又发挥科研管理人员作用,才能促进高水平科研活动健康发展。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从行业和专业特出发,以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从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入手,规范科研各个环节,健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建设完整科研平台管理体系,以保障科研平台各项工作科学有序运行,提升专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建设以来,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培育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服务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3.1 科研平台科研设备日渐齐全
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费549.67万元,同比增长了18.5%,采购了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多功能数字化玉米考种机、微电脑自动数粒仪、测序电泳槽、高清晰生物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台式恒温振荡器、超纯水机、玉米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教学科研兼用仪器设备420台套。其中保存在作物研究院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的设备17台套,包括实验室冻干机、高通量组织研磨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序电
泳槽、微电脑自动数粒仪、多功能数字化玉米考种机等。截至2022年12月该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达221台套,总价值309.3万元,主要设备有超声波细胞破碎机、PCR扩增仪、DNA序列分析电泳槽、近红外光谱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保存箱等分子育种设备,以及自动考种千粒重分析仪、直链淀粉测定仪、低温冷库、玻璃晾晒大棚等常规育种设备设施,既能保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正常运行,又能满足教师科研需要。
3.2 科研平台科研立项日渐增多
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科研立项47项,同比增长了30.6%。其中教师主持或主要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获立项14项,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玉米、特水果)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项、广西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广西玉米产业科技先锋队“强农富农”“六个一”专项行动项目3项(2020年、2021年、2022年各1项)、国家农业农村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编目、繁种与入库(圃)保存项目3项(2020年、2021年、2022年各1项)、广西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6项;市厅级科研立项12项;院级立项21项。
3.3 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日渐丰硕
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获得科技成果共计95项,同比增长了21.8%。通过广西壮族
117李梅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践——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为例
第4期
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17个,其中玉米品种13个:锦玉919、天成雪甜207、天成香甜糯262、天成彩甜糯、庆红508、庆红509(青贮)、天成香甜糯255、天成香甜糯263 、甜糯819、蜜香糯8号、广农996、庆红511、天成蜜甜糯668;水稻品种4个:万香红、万香优8688、特优6188、胜香优2833;完成锦玉919、天成彩甜糯、天成香甜糯262、天成雪甜207等广西科技成果登记13项;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新品种(庆红508 、庆红509)授权2项;发表科技论文3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1篇、广西优秀期刊8篇;获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广西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类评奖获银奖1项、优秀奖1项。3.4 科研平台实施效益日渐提升
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完成新品种使用权和发明专利转让共14项,同比增长366.7%。在各地建立试种示范基地,开展高产栽培、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充分展现品种的优质、高产、高效潜力,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参加各种新品种展示会,向企业推介育成的新品种,庆红509连续四年荣获第
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届广西“看禾选种”大会推荐品种,天成糯261荣获2020年南方鲜食玉米大会金奖品种。通过宣传、沟通、洽谈,促成了天成糯261、兴平糯、锦玉919、天成彩甜糯、天成香甜糯262、天成香甜糯255、天成香甜糯263、甜糯819、神玉33、庆红508、庆红511、广农996、蜜香糯8号等13个玉米新品种完成品种使用权转化,获品种使用权转让费合计138.7万元;一种冷冻干燥方法及其干燥装置国家发明专利转化1项,收益3.8万元。
3.5 科研平台队伍素质日渐提高
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组建了科研团队4个,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玉米、特水果)创新团队2个、广西玉米产业科技先锋队1个,校级粮食作物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1个;成功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6人,同比增长600%,其中博士5人,高级农艺师1人;22名科研教学并重型教师获得职称晋升,同比增长了83.3%,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6人(其中教授5人、正高级农艺师1人),晋升副教授7人,晋升中级职称9人;获认定教育厅“双师型”教师12人;担任全国农业行业领域专业简介、专业标准研制组专家7人;担任广西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17人;担任广西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专家32人;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专家2人;担任广西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2人;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嘉奖1人,获2021年度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奖1人。
3.6 科研平台服务能力日渐增强
自治区“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依托玉米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玉米产业科技先锋队、特水果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粮食产业服务队、果树产业服务队、食用菌产业服务队、桑蚕产业服务队以及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结合科研项目的实施,深入靖西、大化、上林等地以及东盟国家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三年来开展类型培训达10239人次,同比增长了31.3%。建立了玉米、水稻、火龙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片3个、示范点6个,面种合计3000多亩;展示了庆红509、天成香甜糯262等新品种12个和轻简栽培、有机栽培、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甜糯玉米育苗定向栽培技术、无公害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火龙果产期调控技术、火龙果保鲜技术等新技术10多项;举办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50多场,辐射16个乡镇,开展现场现场培训和田间指导6632人次,开展服务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2968人次,带动5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开展广西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215人次,增强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广西现代特农业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向东盟国家开展培训及技术指导424人次,同比增长了68.3%,其中开展东盟技术人员技术技能培训304人次,开展国际视野师生交流120人次,面向东盟国家输出农业技术标准15项。
4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足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近55%的教师由原来的广
广 西 农 学 报
1182023年
西农业学校中职教师转为学校升格后的高校教师,这部分教师大多数没有硕士和博士学历背景,在读书期间没有系统地参与过毕业论文研究,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科研是一项高大上的工作,从而导致很多老师对科研存在畏惧心理,觉得科研项目申报难度大、获立项的可能性低,因此存在不敢申报科研项目,甚至是申报下来也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的情况。另外,由于农类高职学生招生形势问题,多数专业每个年级只开设1—2个班,为了完成教学年度目标,大部分教学为主型教师每学期需要同时承担2门以上、部分老师则达4门课程的授课任务,除了同时教授几门课程,甚至也要上一些新课,还要完成教学改革任务,因此认为没有必要也没精力再开展科研工作。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则由于科研经验不足、科研设施设备不齐全等,暂时不考虑开展科研,认为等条件具备了再研究也不迟。有部分老师则由于科研团队力量薄弱、科研经费申报困难,导致科研方向不稳定,不能针对某个特定领域开展持续研究,哪个领域热门就研究哪个,出现今天研究核桃、明天研究蓝莓、后天研究番茄的不持续研究现象。
4.2 前沿性创新性研究能力不足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前沿性创新性研究能力不足,因此在科研项目级别、科研成果质量、科研转化效益上跟普通本科院校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在科研项
目申报上,近年来专业科研平台获得立项的绝大多数项目为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和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申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级科技重点项目非常少;其次,在科研方法和手段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农作物品种选育方面,目前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育种方法,分子生物技术育种手段使用明显滞后,导致新品种选育周期长,特优势不明显。虽然审定了17个玉米水稻新品种,但是这些品种全部属于广西地方审定品种,没有一个参与并通过国家级审定;第三,在科研转化效益方面,没有深入开展品种的试种示范、没有系统地进行市场调研,导致品种转化效益不凸显,实现转化的品种虽然多达13个,但是转化效益较低,转化资金总额只有138.7万元,多数品种转化资金在6万元至10万元之间。4.3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潜力不足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科研项目不断累积,科研成果也逐年增加,但是教学科研并重和科研为主型教师多集中在粮食作物等领域,比如“双高计划”以来所承担的14个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有13个项目来自作物研究院10多名科研为主型型的教师身上,科研成果也绝大多数来自这部分教师,但这些科研为主型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少,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控制在1—2门课、60多个课时以内,他们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培育上,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难以将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相比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高职学生存在理论基础薄弱、自觉性不足等缺点,导致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老师们不敢放手给学生做,只能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基地日常管理和常规数据调查等简单的科研任务、从而减少了学生深入开展科研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4.4 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能力不足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科研平台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对外合作交流少,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不到位,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是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校和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科研成果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少,因此企业有意愿与高职院校教师合作的很少,而真正能够与企业达成研究合作意向、切实能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就更少。即便有些企业经过洽谈有合作意向,但是由于教师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研究工作而放弃合作。比如,近年来有多家企业想跟专业合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优质高效种植、特水果技术指导等,但是最终都难以真正落实。
5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将科研平台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出台激励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为科研平台每个教师量身打造适宜的科研方向,使平台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