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005版)第14册
一、本单元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1.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的知识,以及对被调查对象采取的两种调查方法,即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3.数据表示的三个方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第二部分:
5.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
6.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7.中位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地位与作用:
为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合理的决策或可靠的预测,必须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对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恰当的描述。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统计得初步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三、教材编写特点:
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的限制,这一单元知识介绍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不要求处理难度较大的
问题,如宏观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
1.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不太多时,可以对它们逐一进行调查,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这种调查方法成为全面调查。比如,对全班同学的睡眠状况、饮食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进行调查时均可以采取全面调查。
2.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多或必须进行“破坏性” 试验时,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然后由此评估整体结果。比如,对全国人口中易患感冒的年龄阶段、我国土地沙化的变化趋势、大气污染状况、水质污染情况、灯泡的使用寿命、玻璃的耐压程度等进行调查时,都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3.数据收集的意义。对数据加以收集整理,是为了了解涉及国事、家事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如为了有效的治理污染和减少沙化,合理的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更好的改善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交通状况时,就需要大量收集相关数据。
4.教材中通过调查、分析男生身高的实例,介绍了几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
5.教材中第166页的实践活动是为了使学生在所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实践,进一步熟悉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做出判断。
四、课程标准的要求: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如何做数据分析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设计说明]这部分内容很贴近生活实际。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
五、考试说明的要求:
A层次:
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知道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及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2.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加权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4.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B层次:
1.能根据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说出自己的看法。
2.能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C 层次: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各层次要求详见附件4
六、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要求:数据统计活动初步,不确定现象;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可能性。(详见附件1)
初中阶段的任务要求:统计与概率(详见附件2)
高中阶段的任务要求: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变量的相关性、(详见附件3)
七、教学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1.基本要求:(面向每一名学生)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略高要求:(面向中等以上的学生) 
(1)能根据问题查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2)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3.较高要求:(针对部分优秀生)
(1)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课时计划:7课时
第一部分:                                                    1课时
因式分解的概念,初步认识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熟记公式。                                                             
第二部分:                                                    4课时
通过对比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加深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单项练习和综合练习。                       
第三部分:                                                    2课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