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现代金融学234货币供给量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也可以理解为,凡是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各经济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
一、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中,货币从哪里来,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流通,形成连续不断的货币运动的功能。在现代货币制度下,一国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和对货币供给的宏观调控;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
(一)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把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
从“质”的角度看,基础货币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③它能够产生出倍数于它本身量的货币,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即派生性;④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具有较高的相关度;⑤中央银行能够控
制它,并且通过对它的控制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即可控性。
2.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一般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两部分。现金的计算口径略有差别,有的是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有的则指中央银行体系以外社会公众与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的学者认为仅指商业银行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有的学者认为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且包括超额准备金。根据学者们的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将基础货币的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作如下排列。
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
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通过上述对基础货币质和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应该是指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过这两者的综合。前者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用R表示,C 表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基础货币“量”的组成通常用公式表示为
B=R+C(11.1)3.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