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子教案
授课班级 | 1501/1502/ 1505/1507 | 授课时数 | 2 | 审批签字 |
授课时间 | 9.14 | 授课教师 | 毛明伟 | |
学科名称 | 语 文 | |||
章节名称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
教 学 目 标 | 1.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 |||
教学重点 和 难 点 | 重点:背诵这首诗 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 |||
教具准备 | PPT | |||
教学过程和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内容、课堂小结等) | 一: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掌握学生情况;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填写教学日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1) 朗读诗歌导入。 (2) 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就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虽然曾得到了随王、竟陵王的赏识,还做过明帝的掌中书诏诰,但建康宫廷多变的政治风浪,已使谢脁“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脁“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脁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谢脁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作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记载:谢脁“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脁楼。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为叠嶂楼,得名的原因是其所在之处地势既高且险,崖叠如嶂。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许廷试重修,题名为古北楼。光绪初年(1875),知府鲁一贞又重修,他将上层命名叠嶂楼,下层命名谢脁楼。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招引现代的观光客如潮而至。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脁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谢脁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 (3)写作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首诗是天宝末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宣州,今安徽宣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或北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校书叔云,或即李云。李云,又名华,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李白此时正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744年)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在祈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由于与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与饯别席上倾吐心曲,挥洒愤激。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抱负,也有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二)、 学生齐读全诗。 (三)、 讲解诗歌: 1.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 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第二课时 (四)、艺术特 本诗是李白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歌行体的代表作。如前所述,李白作此诗时离别长安已近十年。此时正在宣城隐居,十年中,虽高言放世,但内心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不到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 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4.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谢公离别处)比喻、对偶手法—— 比喻:用“抽刀断水”比喻诗人极力想摆脱烦忧苦闷,而忧愁却无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绪的深长和绵绵不断。 对偶: “抽刀断水”对“举杯销愁”,“水更流”对“愁更愁”,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愁绪,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痛苦。 (2)比兴、象征手法—— 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调的意象,“长风万里”、“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 (3)用典—— 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神仙,相传仙府秘书皆藏于此。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东汉学者以之比为道家蓬莱山。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化。唐人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爽朗超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散发:脱去冠簪,不受拘束。用东汉延熹末年袁闳在党乱前“散发绝世”的典故。(见《后汉书•袁闳传》)弄扁(piān)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暗用范蠡助越王勾践雪耻复国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见《史记•货殖列传》)。 三、小结: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 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四、作业: 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 |||
课 后 反 思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